撰文:王慕羽/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2020 年,『同溫層』已經成為了社群媒體研究的最重要關鍵字之一,無論你是習慣於同溫層還是想跨出同溫層的人,都擺脫不了這個詞的範疇。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領域裡,開始有意無意地以同溫層來判斷一個人的『溫度區間』在哪裡,例如多元成家的溫度、死刑存廢的溫度、兩岸統獨的溫度。

前幾天在 Trust Cafe CEO 創讀會談到《巨嬰國》這本書,提到網路世代出現的「假性正確邏輯」,也就是當我們拿著一個看似正確的邏輯在詮釋這件事情時,在另外一件事情卻以完全違反這個邏輯的方式來看待。卻因為抱持著這種假性正確的邏輯,認為自己在所有的觀點都是正確的。我們或許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種偏誤,但這樣的現象卻在社群媒體形塑的後事實同溫層顯著成長,甚至成為一種社群壓迫。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
2020.07.07 Trust Cafe CEO 創讀會 《巨嬰國》導讀

然而,還是有一群人是不斷追求踏出自己的同溫層,無論在現實生活還是虛擬世界裡,或著說會嘗試在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之間流動,本身就是一種脫離同溫層的行動。但是脫離同溫層不僅不易,還有很多看不到的阻礙,例如同溫層的壓力,讓你被演算法排除了多元觀點的聲音,或著是我們今天講的主題:尷尬。

未提供相片說明。

英國哲學家 Alain de Botton 說:我們要是沒有定期被自己的模樣給弄得窘迫不堪,通往自知的旅程便不會展開。華人世界充斥著一種愛面子的文化,這樣的文化讓我們過度在意自己在周遭人物的形象,讓我們衍生出一種叫做「拒絕過敏」的心理過敏症狀,每當想像到可能會被拒絕,就自我應證的導致了等同於被拒絕的結果,多數時候是逃避。

於是我們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絕對禁止性超我文化、拒絕過敏、逃避、沒入人群、形成虐待性超我、找到同溫層取暖、形塑新的禁止性超我文化……從此,我們對待尷尬的態度使得尷尬本身成為了一種不當行為,讓我們永遠陷落在逃避尷尬的同溫層框框裡面,以假性正確的邏輯安慰自己:我不孤單,大家都一樣。最終,當人們以不當尷尬人為初衷踏上滅絕尷尬之旅,反而演變成「不當」尷尬人。

MOI Education 想為這樣一群受過尷尬困擾,覺得自己身陷同溫層,已經好久沒有聽到不同的聲音的你,打造一場以尷尬為起點的體驗,也許,這會是你踏出同溫層,看看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MOI Education 微學習.微社群 『不當』尷尬人

https://www.accupass.com/go/ggsowha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