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學教翻轉的真實價值

MOI Education 教育設計師團隊,自 2017 籌備以來,便積極關注師資培育與學習環境的變化,在 2018 年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合作時便首次提出未來的教育環境將會突破時空限制。然而,這樣的時空限制必須要能夠回應學習者所有權的賦能,而現行的數位教育趨勢卻並未朝這樣的方向前進。而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變革的過程中,雖然於 2019 年正式全面啟動 108 課綱,但對於素養的共識與策略仍充滿疑慮與不確定性,而且師資培育體系並沒有因應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進行適當的調整,導致我們出現「以舊的方式面對新的教學需求」這樣的窘境。

過去五年間,MOI 團隊遍訪蘇格蘭教師總會、瑞典創新系統署與斯德哥爾摩/哥特堡/烏普薩拉大學、新加坡國家教育學院與南洋初院、日本千葉大學等國際機構與團隊,參加芬蘭教育新創組織 HundrED 舉辦的教育新創大賞。獨家研發教育設計方法論應用於對「價值傳遞」與「問題解決」兼重的教育研發策略。並且自2019年起針對師資培育體系進行提案設計,在 2020 年,我們首度提出『學案』概念,希望可以開啟接下來的新師培提案,這個提案的計畫名稱為「蜂鳥計畫」。

什麼是學案?我們為什麼需要學案?

學案是以教案為概念所設計的課程計畫取向,教案是教師對教學課程的設計方案,教案的詳細內容包括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及難點、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案例、教學用具、補充教材教學等。然而,傳統的教案目標將概念聚焦在教師的傳遞以及選擇,其目標的設定是教師決定學生所應該達成的目標,而非學生真正需要或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學案指的是教師以課程內容與學習者文化為基礎,建立對教學主題的基本篩選後,制定如何獲得學習者真正需要或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與其最佳的學習策略的教學假設。換言之,學案的目的在於向學習者學習他們如何學習,並且依照他們學習的策略、目標、動機重新或共同建構課程方案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與傳統教案設計的流程概要差異,可以大致以下圖表示:

為什麼我們需要教學假設與驗證?

在對於教學者的刻板印象中,我們認為教學者應該是知識的「傳遞者」,但卻忽略教學教學,這兩個字當中本身就包含「學習」的概念。因此教學者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同時是一個學習者,換言之,在學案設計的假設中,一個課堂是學習者向教學者學習知識或素養的過程,也是教學者向學習者學習如何更好的以學習者為本位來建構或共構課程設計。再完整的教師設計仍然有可能因為學生文化與班級特質的不同而產生與期望的落差。因此,能否站在學生的出發點建立學習者輪廓,並且實際提出假設及驗證,將是能夠大幅縮減教學目標與現場落差的策略。

大部分的教學設計,強調教師的專業認知,接觸到一個主題知識時,教師普遍擔任知識的篩選者。然而,對於學生最佳的典範學習而言,教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學習者,為自己的教學設計建立教學假設,並且透過課程實踐進行假設驗證與修正。如果這次,我們先把教案的目標交給學生來設計、如果這次,我們先把教案的主詞換成自己、如果這次,我們讓學生來扮演我們的老師,你可以想像這樣的教學互動,會如何翻轉嗎?

META 學案吧! 蜂鳥計畫正式啟動

2020 年 06 月,教育設計工作坊#003 META 學案吧!正式登場,限額十人的精緻工作坊全員額滿,透過三個小時的專業對話與學案概念演示,參與者透過建立學習者人物誌的策略初步體驗建構學案的過程,並且實際在工作坊中進行初步展示,雖然仍然對於學教翻轉的概念需要更多的時間練習,但所有參與者都提到重新透過學案的觀點理解課程設計的概念以及學習者與教學者之間的關係。

MOI Education 以教育設計重新建構師培概念的蜂鳥計畫正式由此啟動,面對現行師資培育概念,我們不僅打上問號,還打算開啟另外一種可能:未來導向的師資培育體系。這樣的體系以教育工作者培育過程的『探索』、『定向』、『專業化』為軸心,重新定義教育工作者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 正如同教育哲學家杜威所說:「如果我們以昨天我們受教育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麼無疑地,我們在剝奪孩子們的明天。」

你也想成為不一樣的教育工作者嗎?

蜂鳥計畫即將招募第一群對希望改善教育現狀與對未來教育充滿想像的社群夥伴,我們想打造一群能夠重新定義師培的師資團隊,這當然需要我們的集體努力與付出,你準備好加入我們了嗎?趕快透過以下連結,留言告訴 MOI 團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