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設計黃皮書座談

2020 教育設計黃皮書

前情提要

MOI 自 2018 年底起展開第一次教育設計系列活動,透過工作坊與座談會的形式,分三個場次介紹教育設計中的思考典範,包含第一場次的詩性與設計思考;第二場次的系統與設計思考;第三場次的真確與機率思考。以「未來需要什麼孩子?孩子想要什麼未來?」為核心問題,將三場次的經驗匯聚成為 2019 年度重點活動:教育設計黃皮書座談-孩子✕未來✕教育設計。

2019 年教育設計黃皮書,MOI 以教育 4.0 的九項趨勢為起點,串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周愚文、林逢祺教授、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朱元隆校長、遊戲化課程設計莊越翔老師、議題式遊戲教學新創團隊玩轉學校、社會新創企業城市浪人等六組訪談人,共同討論教育的現狀、瓶頸與未來。除此之外,MOI 還匯聚成立籌備期與蘇格蘭教師總會 Tom Hamilton、瑞典創新系統署策略長Kjell Håkan Närfelt 與瑞典哥特堡大學學生會區域主席 Daiva Brazauskaite 交流研究的經驗,提出「面對資訊時代的新學習」、「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新關係」、「走出單一價值觀的新成長」三項未來議題,加入黃皮書的討論當中。

在黃皮書座談討論會的環節當中,參與者從 MOI 彙整的九項議題中聚焦討論「如何在中等教育實施個人化教學」、「如何喜歡上學習」、「什麼樣的議題應該或不應該放入學校教育」、「教育如何發揮社會功能」等四項議題。在四輪中輪流討論並加入教育設計師的共同激盪,各組提出的核心觀點包含:

  1. 在中等教育鼓勵主動嘗試的學習行為,讓學生有機會依照自己的方法發展問題解決的歷程;
  2. 在學校中依照學習風格進行差異化分組教學,課程結合學生興趣與生活經驗連結,提供確實可應用於生活情境的知識價值與能力;
  3. 體制外的教育資源不僅要提供學習者多元的路徑,也要與體制建立互動與合作的機制,讓不同的學生展現學習的多元與包容性;
  4. 教育議題的擇定必須要結合學校特色、學生脈絡,不應推動一體適用的議題融入教學規範。

最終,MOI 也推出教育設計提案,將奇形課程、教育設計社群、教育設計諮詢等方案分享給參與者,獲得參與者的高度興趣與肯定,進而形成 MOI 在正式黃皮書網站提出的年度教育設計提案,確實正朝向著「今天,MOI 要重新設計教育」的宣言前進。

2019 年度教育設計黃皮書

在 2020 教育設計黃皮書的討論環節當中,MOI 再度透過串聯多方的力量,形成有價值與兼具廣度深度的議題設定:平行✕英雄✕教育設計(超連結接前言),拓展至 20 組具有不同教育實踐的新創團隊,形成20✕20的夥伴串燒(超連結接20✕20),在一連串的尋訪與研究之後,MOI 將 2020 年度討論議題設定為下列九個項目,你可以透過點擊閱讀該議題的形成背景與基本介紹:

《20x20限定議題》我們如何理解人工智慧、媒體資訊、科技發展對教育產生的影響?

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我們發現原有的教學結構已經無法負荷飛快的資訊爆炸。各式各樣的媒體資訊氾濫於網路世界,包含教學者與使用者幾乎所有人都受到媒體流瀑的衝擊,不斷被真假資訊干預著日常生活。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雖然定調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為核心素養指標,但究竟如何才能發展足夠的素養?以及學校有可能滿足學生應對媒體與科技資訊的能力嗎?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工智慧、媒體資訊、科技發展,以及如何理解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教育又是什麼樣的處境呢?

關注團隊:MOI Education、雞湯來了、Tera Thinker、課外通、得到、讓狂人飛、Taiwan Bar 臺灣吧。

《20✕20限定議題》當教育課程越來越細緻化與議題化(例如出現針對移民或幼兒的教育、針對特定思考方式如設計思考教育)我們如何理解學習?如何設計教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永續發展目標臚列17項目,雖然僅有第四項目教育品質直接與教育相關,但另外16項也與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性。隨著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強烈,市場分割不同客群的精細度也隨著全球大數據的彙整與分析漸漸增加。近幾年來,教育領域出現特定對象與特定議題的課程(例如移民教育、小小孩/幼兒教育、水資源教育等等),這樣的現象如何影響我們理解學習?作為教學設計者,我們應該如何回應逐漸細緻分割化的教學題材?

關注團隊:MOI Education(品牌學習、永續學習)、創咖啡(創業教育)、玩轉學校(遊戲式議題教育)、城市浪人(城市生活教育)、雞湯來了(樂齡教育)、Life Designer(生涯與職涯教育)、好時光(小小孩教育)、One-Forty(移工教育)、微亮計畫(職場新鮮人教育)。

《20x20限定議題》當學校體制無法滿足學習需求時,我們需要體制外提供什麼樣的教育資源或服務產品?

社會變遷的速度超越以往,人類需要因應社會變遷的能力需求也據此上升,不再僅僅能夠透過學校滿足一個人的學習歷程與目標。教育是為學習者準備未來的歷程,當學習需求急速擴張,勢必需要傳統學校體制外的單位與資源協助。然而,當我們教育體制面臨到尚不明瞭的未來趨勢時,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單位與資源?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呢?

關注團隊:Life Designer(體制內外的生涯設計整合)、Tera Thinker(教學科技與教學方法的整合)、MOI Education(體制內外的制度銜接與師資整合)、’創咖啡(創業教育落實在學校體制的可能性)、逆風劇團(政府學校與外部輔導單位的協作機制)。

《參與者調查》108 課綱的實施與素養導向課程的出現,對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民國 108 年正式實施,以「自發、互動、共好」為核心,發展終身學習者的三面九項素養。然而,隨著第一屆學生正式上路,無論是選修課程的實施、自主學習的規劃、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置、升學制度的調整,都仍未獲得大家的肯定與理解,究竟 108 課綱與素養島項課程,對學校現場與學生,會帶來的是機會還是災難呢?

《參與者調查》當世界變化速度加劇,學生如何能夠自我覺察、生涯探索、職涯銜接?

生涯的議題是人一輩子的議題。在台灣,學校生涯規劃的課程大致上集中在升學輔導與少數的職業試探。然而,研究指出,台灣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有超過半數都曾經認為自己不適合該系所,更有接近 30% 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與自己學習專業本科不同領域的職業。另外,在美國研究指出,未來 20 年內尚有超過半數的職業類型是今天尚未出現的新興職業,在變化如此迅速的環境之下,學習者如何能夠妥善的自我覺察,完成生涯探索與職涯銜接的需求?

《參與者調查》當斜槓與跨域從加分條件變成必備門檻,一個永續學習者可以如何改變?

教育趨勢的發展,從文藝復興時代強調通才的培育方式,隨著工業革命與產業進步的改變,逐漸強調專才的重要性。隨之成立的新型大學機構與培訓單位切割細緻化專業的程度越來越明顯。然而,二十一世紀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後,跨領域與多功能的需求再度出現,過去十年對學習者而言可能是加分條件的斜槓能力,在未來十年很有可能成為求學與就業的必備門檻。這樣的趨勢究竟是在增添學習的壓力,或是改變我們對人才的定義呢?作為一個追求吸收知識與智慧應用的永續學習者而言,又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趨勢?

《教育設計師議題》我們如何找到一個評量方法來為學習者提供有價值與意義的評估與學習診斷?

2018 年 MOI Education 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合作推出教育 4.0 的概念宣傳影片,並同步彙整國內外教育趨勢研究,提出九項未來教育發展的議題趨勢,其中,嶄新評量是 MOI 強調將引領整個教學改變的關鍵場域。過去單向度的評量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評估與需求,即使我們調整的課程綱要與教學設計,但若評量機制與定位無法提升到能回應個人化與多元化的程度,課程與教學改變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過去三年以來,MOI 不斷探索新型態評量機制的各種方向,我們希望找到能真正服務需求者的評量,而不僅僅是便利於升學或排名競爭使用的評分而已。

《教育設計師議題》我們為什麼需要教育創業?教育創業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

「教育」與「企業」長期以來被視為兩個似乎不太相容的概念與領域。然而,一間企業要有長足的成長與社會影響力,良善的教育機制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同樣的,做為一個教育機構,有沒有企業管理經營的能力,也將影響該機構的組織管理與評價。教育創業的概念,不應該僅僅是服務獲利機制,也不應該僅僅服務教育目的,而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尋一個平衡的可能性,然而,教育的獲利機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相對於其他產業的時間與週期來衡量。MOI 在近三年來尋訪國內外教育新創團隊,我們希望可以匯聚大家的力量,我們也需要理解為什麼這個社會現在需要教育創業,以及教育創業的未來應該走向何方。

《教育設計師議題》當社群學習/學習型社群成為學習新趨勢,我們如何尋找合適的議題與素材?

MOI 自 2019 年開始推廣品牌聯名社群的學習模式,打造品牌教育價值融入議題式交流成長社群;並於 2020 年更進一步推動微學習.微社群新模式,以輕議題與短週期的方式組成團隊式學習活動。研究指出,有效的團隊學習活動可以比個別學習活動獲得更多創意發展的空間與思考的啟發,而這樣的能力是人工智慧短期內仍無法取代的人類特殊性。然而,什麼樣的議題適合團隊學習?如果有學習的目標但找不到合適的夥伴與素材,我們是否只能閉門造車或依賴線上課程平台,以及,線上課程平台真的是在服務學習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