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I Education 設計師團隊
不用試圖成為聰明人,而是持續試圖別變成蠢貨。-查理.蒙格
炒股熱潮,讓人們對財富自由重燃熱忱的疫情年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幸運的是,台灣在疫情管制與全民防疫的措施下,成為全世界少數經濟正成長,並且獲益於各國降息印鈔行為,而導致全球化熱錢流動,促成台灣股市與經濟相對的高度成長。這也促成了社會意識到股票投資的機會財,讓許多人開始投入股票與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燃起財富自由的追求與行動。
根據證交所統計,2020 年證券開戶數成長創近年來新高,其中,30 歲以下年輕人首度突破總證券戶數 1/3,顯示年輕人也正積極進入金融市場,追逐疫情與後疫情金融的行情。然而,股市的成長是否也反映的台灣具體的經濟改變,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龐大的問號。但這段過程中年輕人或新手投資人是否從金融市場中獲得不錯甚至相當可觀的利益,卻是可以肯定的結果。
新手投資人進入市場造成的結果,是大幅度的干預的市場的穩定性,尤其是沒有漲跌幅限制的美國股市,在散戶投資人的號召下,數度造成法人機構對散戶之間的扞格對做,甚至一度造成法人必須認列虧損,透過投資部位的調度來彌補損失。這也進一步導致部分的大型公司在這段期間出現大額波動。
衝動性投資行為,會不會成為葡式蛋塔效應?
1990 年代,台灣盛行葡式蛋塔,許多消費者衝動性消費所促成的龐大需求,也激起供給者不斷加入市場,相同性質且缺乏差異性的商品快速的如雨後春筍林立,但隨著衝動性消費的誘因降低,消費行為減少造成需求下降,使得供給者不堪負荷,進而造成一整個葡式蛋塔市場的倒閉潮,這樣的現象就稱之為葡式蛋塔效應。
需要我們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股票或金融商品的行為本身是不是一個葡式蛋塔?是,但也不是。如果我們把股票當作銀行供給與投資人需求的場合,那麼這並不會(顯著)構成葡式蛋塔,因為即使投資人衝動性投資下降,金融機構通常都具備避險與保證的機制可以避免落入倒閉潮,而且衍生性金融商品本身就是一個被放大且接近虛擬的投資服務/商品。然而,如果我們把金融市場當作『有大量影響力的股票參與者』與『幾乎沒有影響力但期待從股市獲利的投資人』時,就有機會可能造成比葡式蛋塔更糟的局面。因為在目前的行情中,許多投資人與新手投資人都是衝動性投資(相信就統計而言,散戶與新手投資人的長期表現也將呈現虧損的狀態),在大量的衝動性投資進入市場時,具有影響力的股票參與者(例如法人機構)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從散戶投資人身上獲得利益。
例如 2021 年初的散戶概念股,當我們看見散戶團結逼出大戶虧損時,一段時間以後獲利的是大戶還是散戶?還沒有正確答案,但是也差不多了。
投資這個行動的投資報酬率如何?
投資人無論再不了解金融市場與工具,再不會閱讀財報或線圖,但基本上所有投資人都知道投資報酬率,也就是你的獲利情形。以金融工具來說,你透過投資獲得的獲益,佔總投入成本的比率,就是你的投資報酬率。簡單的概念,也是所有人在追求的成果。於是,人們開始在上班時間選股、盯盤,每天少則花個 30 分鐘,多則每 3-5 分鐘就要檢查一次股價波動。
Podcast 節目『腦闆想什麼』在聊股票的這件事時,就說投資是為了什麼?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最終是為了開心,可是真的從事投資的行動時,賺錢了也擔心,賠錢了也擔心,那投資究竟是為了什麼?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巴菲特,不擅長也不願意每天花費十數個小時鑽研公司財報,也不像 90 歲的老人一樣那麼有耐心的等待值得投資的機會浮出水面。作為當代人類,我們多數急得要死,近幾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年輕股神、知名投資人打敗巴菲特的新聞,看到許多選股老師與股海司機的造神運動,然而,當我們將整個時代展開,正如同巴菲特以 標普500指數ETF 打敗眾多基金經理人的那個故事一樣,以整個時代而言,巴菲特仍然是股神。
「投資」不僅僅是指金錢的使用,也是你的時間、努力、價值實踐與種種行動的投入與成果。當我們跳脫金錢的衡量標準時,投資報酬的計算方式也就跟著改變。例如能不能透過花時間學習,最終節省時間,創造專業;例如能不能透過價值實踐,為自己的家庭、朋友,甚至是社會與世界,帶來一些好的改變;例如能不能透過吃一些苦,在出社會的前幾年受點委屈,讓自己更快能夠變得堅強能夠保護別人。
於是我們必須幽默的問一句:你如何衡量【投資】這個行動的投資報酬率呢?長期來看,你是花了更多時間還是省了更多時間?你是否為自己的家庭朋友社會與世界帶來一些好的改變?你是否受了點委屈而能變得更加堅強甚至能夠保護別人?
終極的核心問題還是:我們真的有透過跟風做金融投資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嗎?
延伸閱讀:焦慮的投資人/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