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

設計師專欄|越過自身經驗的邊境,就是世界。

∥ 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王慕羽 波蘭文豪瑞薩德卡普欽斯基說:越過自身經驗的邊境,就是世界。 我認為,不是世界太大,而是我們很小。 未知的選項與已知的徬徨 Issac Asimov 在 1988 年說,人生中最傷心的一個部分,就是科學累積知識的速度遠遠快過於社會累積智慧。我們的世界已經彼此串聯在一起,舒適圈卻窄到幾乎只容得下自己,或是幾乎等同於自己的人事物。因為舒適圈越來越窄,所以人類集體變的更加脆弱,脆弱使我們徬徨,並且偽裝自己的堅強。然而,待在舒適圈中堅強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卻又脆弱的不敢面對舒適圈以外的地方。 哲學家尼采說: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舒適圈裡是不會有任何危害生命的風險存在,若有,大概也是天命而來的緣分與意外。人們總說不要去冒險,但不要去冒險究竟是理智還是脆弱?我們成為最有智慧的人類,卻比以往任何時刻都要懼怕死亡,甚至許多時候其實只是擦傷。 Bohit 在 2020 《洞見趨勢》的觀點中,指出成為未來的趨勢觀察者,必須要具備勇於挑戰的冒險家心理,在未知的環境中隨機應變,並且勇於迎接缺乏正確答案與未能妥善掌握的事物。除此之外,我認為,你也應該具備教育設計師對價值與問題的敏銳直覺,並且持續不斷嘗試提出對你自己與世界更好的方案,因為只有持續不斷探詢什麼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我們才有可能真的變得更好,第一步,勢必得從離開舒適圈開始。 瑞薩德.卡普欽斯基說:越過自身經驗的邊境,就是世界。我們在自身經驗裡徘徊,嘗試躲避一切自己不能掌握的事物,而舒適圈則是我們自身經驗裡的天龍國,在這裡我們都成為自己的創世神,張牙舞爪而與世隔絕。從遠處旁人的角度來看,自然而然像是一齣滑稽的喜劇。正如同卓別林說:如果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個悲劇;如果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喜劇。
Muyu
2020 年 9 月 16 日
教育專欄

文化銀行|創辦人 邵璦婷|屬於這一代人的新文化運動

「銀行」能存入什麼?這個答案已經橫跨了不只金錢、人力和食物。璦婷想讓社會大眾知道「文化」也能隨時隨地在銀行存入或提領。和文物只進不出的博物館不同,除了四處將瀕臨失傳的技藝、戲曲存入銀行,文化銀行歡迎有需求的企業、團隊或個人至文化銀行提領文化並應用於廣泛的領域,讓文化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創業契機-在灰燼裡誕生 創立文化銀行之前,璦婷已經和朋友共同經營青年旅館兩年。旅館的特色就是和當地社區結合,向世界各地的旅客分享美好的台灣文化。因緣際會下,璦婷得以接觸許多罕為人知的文化。「我們發現台灣有很多很美的技藝和古蹟,在大眾不知情的情況下消失、拆遷甚至焚毀,所以很衝動的決定動手保存這些文化。」即使文化銀行已經成立五年、保存了超過一百五十項的傳統文化,談起啟發創業的契機,璦婷還是十分不捨。 永續經營-文化x環境x歷史 「保存文化和環境也許不能讓我們獲得大量金錢或資本,但是可以讓我們的後代認識過去人們的生活型態、藝術造詣。一旦失去這些事物,是再多錢都買不回來的,所以我們很想讓兩方和諧相處。」創業初期,培養社會大眾對於文化保存的認知十分困難,但是璦婷始終相信達成目標之前,必定要投入對應的努力。憑藉著鍥而不捨的態度,文化銀行在 2017 年成功研發出「永續天燈」,證明施放天燈的文化和山林保育可以和諧共存。 擁有成功的第一步後,文化銀行於 2018 年開始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共同推動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形象識別和開館活動。「新文化運動」已是百年前的歷史了,歷史課本的課文大概就是人們對新文化運動唯一的認識。「覺得歷史和文化不有趣很正常,因為那不甘我們的事。」璦婷認為文化和歷史的消失一定有其原因,但如果我們以幫助文化轉型的個角度想,結果會很不一樣。三年來,文化銀行透過大眾喜愛的漫畫和線上遊戲形式宣傳新文化運動的故事,使人們對新文化運動感到好奇並主動了解相關歷史。「推廣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應該保有跟當時人們一樣的彈性和堅持。」璦婷終於說出如何設計多元推廣管道的秘密。 文化銀行的創業指南-不要創業!不要創業!不要創業! 「千萬不要創業。」談到對於創業者的建議,璦婷不假思索的說。如果大家正在計畫創業,璦婷提供了三項檢核標準。首先問問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只有自己能做?」當社會上已經存在類似的團隊,和他們一起為了議題努力也是適合的選項,也能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預計開發的領域只有自己能做,那就開始進行心理建設。創業的過程會經歷不斷的犯錯和學習,創業的路途也十分孤獨。如果心態上猶豫了,創業的步調就可以緩一緩。最後,可以設想創業的五年、十年後的成果會是如何?產生的圖像越清晰,在後續創業時也比較容易制定達成目標的對策。 璦婷叮嚀:「如果大家還是決定要創業,要先了解改變不是靠一個人做很多就能完成,而是一群人一次做一點點、做很久才能完成。」和保存文化一樣,獨自大聲疾呼的創業很快就會感到疲憊,真正有效的改變,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不創業的人也能時刻保持創業家的精神,因為由一群人一次做一點點,改變才能成為真實、文化才能永續存在。 文化銀行 Official Website: http://bankofculture.com/文化銀行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tw.bankofculture 採訪撰稿人:周瑞勤|MOI Education 愛迪爾設計師
Muyu
2020 年 9 月 8 日
教育專欄

時習教育|創辦人 林家安 | 創業就是你有沒有決心拋下日常

「我希望時習教育可以成為陪伴孩子長大的品牌」,家安富有熱忱的與我們分享對時習教育的願景與期盼,這來自於在一線教學現場的切身觀察與反思,所提煉出來的深刻思考。今天,讓我們為你介紹這位心思細膩與宏觀視野的創咖-時習教育創辦人,林家安。 時習教育,LIFE in life。從學生日常最愛發出的問題「學這個到底有什麼用?」出發,讓學而時習之,不僅僅是枯燥的重複練習,而是在生活裡實踐所學充滿樂趣與驚喜的歷程。 創業的契機-作為數學老師的切身觀察 家安本身是數學背景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現場常常遇到學生發問:到底學數學有甚麼用?面對學生這樣的疑問,家安老師發現不僅數學有這樣的問題,或許,整個學科教育都面對到相同的挑戰。從這個契機開始,家安老師與志同道合的共備夥伴們,開展了後來促成時習教育的共備社群。 「時習教育是在2016年我還在學校實習的時候開始的,我覺得學生問數學到底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很受傷」。那樣的衝擊對家安老師而言,成為與老師們坐下來共同討論的契機:到底學科有什麼用?就在這樣討論的過程中,創造了屬於台灣第一款數學AR實境遊戲。 數學是語言-台灣第一款咖啡廳數學擴充實境遊戲 「2016、2017年那時候開始準備要風行的寶可夢Go有點關係,我們覺得那個東西很Match」,因為想要帶大家看到生活中看不到的數學,所以將咖啡廳了各個不同的數學元素整合成AR遊戲,遊戲內容包含比例的教學,例如用平板照飲料就知道飲料調和的濃度。這是一開始時習教育的概念與技術發想,到現在為止這個遊戲已經去過八十多所國高中小學,讓學生們知道數學其實就在生活當中。 2018年數學咖啡館年會 x AR密室沉默記憶 透過AR擴充實境遊戲帶給孩子們與眾不同的數學體驗後,時習教育團隊濃縮百場經驗,在2020年更進一步推出「數養大抓周計畫」,從饒富趣味的問句「你的孩子有多數?」出發,為超愛數學的孩子推出遊戲科普與生活數學實驗,討厭數的孩子提供花藝與數學、音樂與數學、繪畫與數學的跨域整合體驗,用聽的到看的見摸的到的數學改變孩子們對數學的認知。 創業這件事-你有沒有夠強烈的決心拋下日常? 「創業這件事其時說簡單很簡單,無論你有多少錢你就可以有個公司」家安老師這樣開頭,緊接著提出屬於創業者深刻的洞見:你有沒有夠強烈的決心拋下日常?這樣的日常包括過去有的穩定生活,固定的薪水收入等,作為一個創業家,某種程度上你需要把這些放下,那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們是為了什麼理由而放下?創業家需要不斷問自己:「現在成功了嗎?如果沒有,如何會變得更好?」 訪談到一半,我突然覺得特別有感的跟家安老師分享,反覆問自己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覺得一直自我檢視是很累或不自信的表現,但我認為唯有反覆不斷的對創業歷程與初衷,每一次覺得累或自我懷疑的時候,會不會肯定自己的初衷持續堅持,才是創業者的不可或缺的特質。 漫威的啟發-讓孩子感受不到疲憊的追尋英雄 為什麼孩子們會認真去追漫威宇宙,但是卻不會追國文課本數學課本?家安提到,漫威宇宙裡有許多角色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與思辨能力,例如鋼鐵人東尼史塔克是工程師背景、蜘蛛人彼得帕克是資優高中生,這些角色都可以成為啟發教學的典範,無論是從英雄旅程的想法,或是在形象上結合教育,例如時習教育正在建立的少年Pi,希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生活中的數學。 以少年Pi角色形象為主題的經濟桌遊 少年Pi的角色形象是一個陪伴孩子的意象組合,少年Pi是個很感性直接的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問就問;而陪伴少年Pi的鴿子則是更批判犀利想要去告訴世界一個思考或學習的價值。「透過這樣的對話過程,我們希望帶給大家無論是迷惑或是批判,但最終都可以透過學習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正是時習教育在建構的學習世界觀。 時習教育從實習老師們的咖啡廳共同備課出發,在2020年已經推出包含台灣第一款數學AR實境遊戲沉默記憶、桌遊經濟學     少年Pi的經濟沙盒、沉浸式議題教育最後九個月,以及許多結合世界趨勢與生活周遭切身相關的情境議題倡議與探索,還有2020年的數養大抓周計畫,都是希望能夠達到「讓知識更有感,讓學習更生活,讓教育更簡單」的目標,讓我們與家安老師與少年Pi一起,將學習變成讓人愛不釋手的事吧!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LifeEducationStudio 數養大抓周計畫參考資料:https://www.facebook.com/446832392147975/posts/1621855064645696/?d=n…
Muyu
2020 年 9 月 4 日
教育專欄

設計師專欄:失敗的策略(一)

/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犯錯不是錯誤,犯錯之後沒有成長才是。」MOI 對迎接失敗有非常高的接受度,我們甚至鼓勵夥伴嘗試有高風險會失敗的提案,正是因為我們總是迎接變化,MOI 才有機會在 COVID-19 的衝擊下存活下來,找到一條出路。不僅如此,在絕大多數的活動中,我們都鼓勵參與者嘗試並且勇於失敗。不過,只會失敗的嘗試是不會幫助我們成長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下注於邁向成功的失敗 成功的失敗有三個要素:有沒有朝成功的方向進行嘗試?有沒有持續性的投入反脆弱的創意?有沒有建立成功的失敗運作系統?今天,我想先聊聊朝向成功的方向。 什麼是朝向成功的方向?是我無論對團隊內部或新創組織建言時提到的關鍵概念:願景資本(Visionary Capital)。願景資本,是願景也是資本,但也並非兩者而已。我常常將願景資本形容為航海時的指南針,一旦設定航向,我們有沒有在做每一個決策的過程中時時檢視著航行的方向。這些決策的過程不僅只是資源的使用,同時也包含資源的蒐集。 例如當我們需要一筆錢來改善我們的營運狀況,策略其實有無數種,但是是不是每一筆可以解決當下之急的錢都能對映在我們的目標方向上?這幾年看許多無論是新創組織或是大公司,都沒有做到。MOI 在營運這兩年裡曾經收到過許多有意投資的潛在客戶群,但客戶群們對營運的期待並不是我們當初創立 MOI 的初衷。在無數的「你必須先妥協能夠賺錢,才能夠實現理想」聲浪中,我們仍舊沒有妥協。這讓我想起 MOI 的十六字箴言:邁向卓越,突破侷限,你確定嗎?我不確定!這四句看似沒有邏輯的話,讓我們可以審慎檢視自己的每次決策與成長。 邁向成功的失敗第一要旨就是建立願景資本,讓每一個嘗試都朝向我們最終要前進的方向,因為錯誤的方向失敗了對公司只有失敗的損失,但方向正確的失敗將能夠成為成功的養分。例如 2018 年 MOI 發展的奇形課程計畫,花了整整一年推進到全台灣三十所高中卻毫無進展,直到芬蘭創新教育組織 hundrED…
Muyu
2020 年 8 月 9 日
教育專欄

教育設計工作坊 #003 META 學案吧!

點燃學教翻轉的真實價值 MOI Education 教育設計師團隊,自 2017 籌備以來,便積極關注師資培育與學習環境的變化,在 2018 年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合作時便首次提出未來的教育環境將會突破時空限制。然而,這樣的時空限制必須要能夠回應學習者所有權的賦能,而現行的數位教育趨勢卻並未朝這樣的方向前進。而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變革的過程中,雖然於 2019 年正式全面啟動 108 課綱,但對於素養的共識與策略仍充滿疑慮與不確定性,而且師資培育體系並沒有因應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進行適當的調整,導致我們出現「以舊的方式面對新的教學需求」這樣的窘境。 過去五年間,MOI 團隊遍訪蘇格蘭教師總會、瑞典創新系統署與斯德哥爾摩/哥特堡/烏普薩拉大學、新加坡國家教育學院與南洋初院、日本千葉大學等國際機構與團隊,參加芬蘭教育新創組織 HundrED 舉辦的教育新創大賞。獨家研發教育設計方法論應用於對「價值傳遞」與「問題解決」兼重的教育研發策略。並且自2019年起針對師資培育體系進行提案設計,在 2020 年,我們首度提出『學案』概念,希望可以開啟接下來的新師培提案,這個提案的計畫名稱為「蜂鳥計畫」。 什麼是學案?我們為什麼需要學案? 學案是以教案為概念所設計的課程計畫取向,教案是教師對教學課程的設計方案,教案的詳細內容包括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及難點、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案例、教學用具、補充教材教學等。然而,傳統的教案目標將概念聚焦在教師的傳遞以及選擇,其目標的設定是教師決定學生所應該達成的目標,而非學生真正需要或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學案指的是教師以課程內容與學習者文化為基礎,建立對教學主題的基本篩選後,制定如何獲得學習者真正需要或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與其最佳的學習策略的教學假設。換言之,學案的目的在於向學習者學習他們如何學習,並且依照他們學習的策略、目標、動機重新或共同建構課程方案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與傳統教案設計的流程概要差異,可以大致以下圖表示: 為什麼我們需要教學假設與驗證? 在對於教學者的刻板印象中,我們認為教學者應該是知識的「傳遞者」,但卻忽略教學教學,這兩個字當中本身就包含「學習」的概念。因此教學者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同時是一個學習者,換言之,在學案設計的假設中,一個課堂是學習者向教學者學習知識或素養的過程,也是教學者向學習者學習如何更好的以學習者為本位來建構或共構課程設計。再完整的教師設計仍然有可能因為學生文化與班級特質的不同而產生與期望的落差。因此,能否站在學生的出發點建立學習者輪廓,並且實際提出假設及驗證,將是能夠大幅縮減教學目標與現場落差的策略。 大部分的教學設計,強調教師的專業認知,接觸到一個主題知識時,教師普遍擔任知識的篩選者。然而,對於學生最佳的典範學習而言,教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學習者,為自己的教學設計建立教學假設,並且透過課程實踐進行假設驗證與修正。如果這次,我們先把教案的目標交給學生來設計、如果這次,我們先把教案的主詞換成自己、如果這次,我們讓學生來扮演我們的老師,你可以想像這樣的教學互動,會如何翻轉嗎? META…
Muyu
2020 年 6 月 22 日
教育專欄

不學無術沙龍-焦點回顧

歷經疫情挑戰,MOI 終於在六月重新啟動好評不斷的不學無術沙龍第二季活動。在三月精彩的臺灣通 TaiwaneseTone 分享如何用色彩來認同臺灣之後,文化美學篇迎來了六月的 Like It Formosa 與 陳玉水老師。現在,就讓我們透過五分鐘短文,來看看精彩的活動回顧!
Muyu
2020 年 6 月 18 日
教育專欄

Medium 文章彙整

MOI Education 自即日起將所有文章彙整於官方網頁內容更新,既有文章各部分於移轉完畢前,敬請參考以下連結: 2020 教育設計系列活動文章 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搶先曝光-雞湯來了專訪https://reurl.cc/j7Oa9p 2020 教育設計系列活動專題報導https://reurl.cc/O1ezYy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Like It Formosa專訪https://reurl.cc/yZloAM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TERA Thinker專訪https://reurl.cc/1xpMO8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逆風劇團專訪https://reurl.cc/b5yqmo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創咖啡專訪https://reurl.cc/V6q7Wy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MOI Education專訪https://reurl.cc/nzRylD NICI x MOI 聯名遊戲化社群專題報導 8分鐘快速掌握 NICI x…
Muyu
2020 年 6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