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上一次與政府部門合作的論壇

上一次辦與政府合作的活動已經八年了,那時候跟蔣偉寧部長還有陳益興次長一起,聯合辦理十二年國教的座談會,也是一百多個人,真的是很久以前了。那個時候就是有價值的活動不需要特別花經費宣傳,現在是曾經有價值的活動為了生存卻變成行銷公司。

全世界的創業趨勢,很直觀的大家都可以想到科技發展,科技發展中又以深度科技的開發與科技的跨域應用為兩個主要潮流。其實,從 2018 年教育科技的數據來看,成長率是不錯的,但整體而言資源仍然及其缺乏,那就更不要說不是科技領域的教育創業了。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全球教育的總開支,超過軟體產業的八倍,也是娛樂產業總值的三倍,但是投資教育新創發展的比率,卻只占全球教育總開支的2-8%不等。雜學校的一篇文章提到,教育市場雖然大,但是數位程度仍然低,如果以科技本位的角度去推估,教育市場的下一個潮流與重點就是因應COVID19隨之而來的數位轉型。數位轉型?沒錯,這就是我們數位教育大亂鬥展開的起點。

數位大亂鬥時代的教育變質

在進到台灣的脈絡之前,我想談談比我們早個五年啟動數位轉型的地方,現在的教育市場大概是什麼樣子的。想像一下數位課程,想像一下虛擬實境教室,想像一下3D投影地理課,想像一下根本不用去到學校上課的感覺。這就是數位轉型後的教育市場,教育的本質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工具與媒介卻變得極其便利,這樣的便利使得知識速食化。其實這樣的現象也已經在台灣發生了,比如說,你有沒有人上過線上課程?你有沒有把超過五小時的那種課程完完整整的上完?有在線上課程的過程中,用二倍速或是一直加快加快加快嗎?最近政府有很多奇怪的認證或線上訓練課程,聽說就是把課程打開然後等他跑完。

剛剛這個現象代表什麼?不好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加快速度?為什麼一定要完課?為什麼我不能挑選我喜歡上課的內容就好?把這個現象搬回現實生活,數位轉型的過程如何具體影響了我們的真實生活?在學校的時候,學生想要快轉,出社會之後,員工想要快轉,在這裡聽我講的過程,想要快轉(但是不小心錯過有價值的事物時,網路是可以倒轉的,人生不行)。我們開始忽視知識傳遞過程的價值,只等待學習結果的產生。這就呼應了Asimov早在1988年就說的,人生中最悲傷的一個部分,就是科學知識的累積比起社會智慧要快速多了。更重要的是,數位轉型最終也讓我們失去了學習過程中最無趣而關鍵的步驟:嘗試錯誤與練習。

但是大家忽略了,而且大家很喜歡。於是消費者需求大幅度上升,全世界開始做各式各樣能夠提升效率的教育科技。教育科技又能夠快速用量化指標衡量,緊接著,全球掀起一陣將各式各樣的科技來介入教育,但從未把教室從1800年代以來的本質改變。我並不是說1800年代以來的教育本質沒有改變,但是很零碎,如果你仔細去探究的話,還會發現,帶來本質或概念性轉變的,都不是科技的功勞,甚至跟科技絲毫無關。

現在是決定2020年後台灣教育走向的十字路口

2020 年,COVID-19 襲來,導致了很多的加速數位化的教育現象。綜整十年來台灣在教育新創上的發展,不難發現,大致呈現三個趨勢:工具式的教育新創、流程式的教育新創、議題式的教育新創。不出意外的,第一個是大宗,尤其是各種與AI、科技、網路、資訊、雲端、平台等關鍵字接軌的,同時也是最大規模受到投資者與媒體關注的項目。而流程式的教育新創則以優化既有的教育體制為概念,例如班級經營與管理的軟體、數位點名與課程的後台系統等等。最後,最零散也無法獲得足夠關注的議題教育,通常具有很特定的議題導向,但是相較於教育本質的創新,更多的是以議題來帶動市場的關注。整體而言,台灣的教育新創多數走向類推國內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及產品與服務導向的創業;而非針對教育本質與特性開發具有創新性的創業。

重要的是,這樣的趨勢仍不斷的加速發生與擁護。很快的我們就將面臨一個十字路口,究竟未來三十年,是科技引領了教育前進,還是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改變與資源,科技又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