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灰色木迷宮
我們誤以為生涯探索是一座迷宮,但其實只是旅程

在愛迪爾設計師瑞勤的安排與聽眾朋友的來信下,我們決定來稍微討論一下科系探索橫行的現象(Podcast 五口日生戈: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q7pg7g8i170850zbl7hynu)。最近聽到生物教學領域的朋友分享今年教師檢定考試的一個狀況,就是某一題閱讀理解的文章中闡述的主題是與演化理論相關的概念。然而,從生物學的專業角度而言,題目與選項的敘述不符合現行演化理論的觀點,換句話說,四個答案都是錯的。甚至連該文章的原作者都提出,他的文章意涵不是題目給出的那些選項,不能這樣來理解作者的意思。

為什麼要提這個例子,其實這就是從生涯助人工作者而言,我們看見科系探索時的感覺。如果你不是專業的生物領域學生或專家,你可能根本感受不到這個題組有什麼問題,從閱讀文章的角度順順的寫過去,說不定還更貼近正確的選項。反而生物專業背景的考生,大多數都錯在這一題。關於這題檢定考試題目最後出題方死不承認自己的出題錯誤,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疇。但這樣的狀況,就跟目前的科系探索盛行,有異曲同工的結構:從非生涯專業的角度而言,看起來很好,從生涯工作者的角度而言,卻看到了很大的問題。

近幾年來,台灣中學到大學階段,出現很多科系探索的組織,科系探索的模式,大多以學校式講座、短期營隊、短期一對一輔導等方式進行。在我們討論這些模式存在的優缺點之前,可以先關注自從 2018 年科系探索開始逐漸成長之後的數年內,大學生實際選擇科系的意願與變化。在 108 課綱的學生尚未進入大學的這幾年,舊課程結構與教育體制而言,並沒有相當大規模的環境因素改變,然而,無論是風傳媒、親子天下、適性發展協會、教育部、求職網,無論是針對台大生(56%,2019)、全體大學生(50%,2016;64%,2020)、近期畢業生(61%,2017;62%,2020)都後悔選擇的科系或有意願轉系或轉學,根據各個層面而言,即使從不同統計方法來說不一定能獲得顯著成長的趨勢,但只少可以發現,無論從各個不同的觀點而言,似乎對於科系選擇的後悔,也並沒有減緩的現象。

看著她的筆記本電腦的紅色t恤的女人

然而,我們當然不能也不應該把這個狀況歸類到科系探索,不過反觀而言,我們也無法驗證科系探索究竟能否與是否改善了學生進行科系選擇的決策能力。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除了學員在參與活動當下的滿意度調查作為依據,大多數的科系探索服務並無法提供一年、兩年、三年後的追蹤跟進,而任何一個生涯階段的諮詢、診斷、決策,都並非可以單獨以三天、兩個月、半年來輕易評估成效的。

其實,從生涯工作者的觀點或教育工作者的觀點而言,科系探索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階段,但是它不能是脫離「生涯探索」的獨立階段。無論從心理發展、社會發展、生涯發展的理論學者或實務工作者而言,鮮少有撇除一個人完整的人生週期來進行生涯輔導與諮商諮詢的情況,因為根據兩百多年來的實務研究來看,大部分脫離脈絡的獨立決定,其成效都不比考慮到整體脈絡跟生涯情境要來的有效。

在台灣,教育體制是促成生涯成為一個困難議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我們將學習階段的目標窄化,告訴國中生努力考上好高中,彷彿好高中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告訴高中生考上台大,彷彿台大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告訴大學生找一個好工作,彷彿好工作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告訴有了第一份工作的孩子找個更好的工作,或是找個好伴侶結婚生小孩,彷彿那是人生的唯一目標。但上述這些都可以是人生的目標,而這些目標的總和,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放在 108 課綱中的系統思考素養,該領域有一句非常知名的概念:把一隻大象切成兩半,並不會得到兩隻小象。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系統的完整性必須被認真看待,而且總體不會等於單獨個體的總和。

Systemic Complexity in Busines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 Strategic  Nudge
圖片來源:https://strategicnudge.com/systemic-complexity-in-business/

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當然還是可以來構思比較理想的生涯輔導體系。例如現場教師無論在哪個學階,我們相信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在意學生的,不過在繁雜的行政工作與教學負擔以及難以匹配的薪資水平下,很多教師即使有心,根本也無能為力協助學生做好生涯發展的輔導工作。我們並不一定需要總是模仿芬蘭一生一課表或新加坡的二十一世紀素養能力圈,但是至少面對學生的人生,我們應該更專注去思考現在的教育環境能給予他們什麼。

回到最一開始提到的,科系探索是必要的過程,但是脫離了生涯探索的脈絡,對人生可能不僅是沒有幫助的,還有可能是有害的。如果我們期待只透過高三兩個月的營隊可以幫你決定該怎麼辦,那大四的時候、碩二的時候、博士班甚至已經開始工作了,你可能還需會依賴其他人可以協助你完成大多數的生涯決策。

學生迷惘是必然的,但是在國中會迷惘、高中也會,大學也會、出社會也會。在迷惘的時候尋求協助是必然的,但是我們尋求的協助能否有效地幫助自己?甚至會不會讓自己誤以為幫助了自己,我們認為這個式在尋求協助的人必須要意識到的問題,他必須把他尋求的協助視作一個選項,而不是視作一個答案。如果任何一個生涯工作者告訴學員或個案必須要如何如何,其實很多時候是不專業的行動展現。任何一個專家都是在提供有經驗與專業知識的選項,而非人生的正確解答。

以上述提到的科系探索組織而言,如果你希望尋求協助,應該要思考的是這個提供科系探索的組織,在生涯專業工作領域有多少經驗與能力,不是創辦人曾經選錯科系之後懊悔重生就可以幫助到你,也不是一個自己選了很棒的科系的過來人就可以幫助到你。在你探索某些選項的時候,不是那個領域某個科系的大二大三學生分享就可以幫助到你,當他們說科系與領域的未來時更可能是誤導了你。

如果這個社會沒能夠提供你好的選項讓自己在學習的過程就累積生涯探索與定向的能力,很大一部份是這個學習環境與體制的問題。然而,當你決定尋求協助時,誤以為把這個責任交給其他人來給你答案,就是你的問題。給探詢生涯的人最直觀的建議,仍然是知道自己要探詢什麼,如果可以,選擇多個能提供你資訊與經驗的選項,而不要期待他們提供你答案;如果可以,找以生涯為方向的組織,而不要把自己綑綁在科系探索、校院探索的小框框裡;如果可以,先想像一下人生三十年後的生活情境,再回過頭來想想現在,你會發現那時候超過一半的工作都是全新的,就算你現在選了某些科系,到頭來出了社會還是要不斷學習新的東西。

畢竟,人生是自己的,他們不會為你負責。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