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偏鄉教育的問題,比偏鄉教育組織想的複雜很多

『真的要談偏鄉教育的主題嗎?』我問愛迪爾設計師瑞勤。在科系探索橫行的怪現狀(專文:https://moiedu.com/weird-01/)之後,我們在近期的 Podcast 開啟了一系列針對教育領域與新創領域現狀的討論,這一期,我們碰觸了一個爭議很大也並不討好的話題:偏鄉教育組織(Podcast 由此去: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qa9h8x90iw0884oxbx9xph)。

要注意的是,我們今天討論的焦點在於偏鄉教育組織,而不是聚焦在偏鄉教育本身。事實上,偏鄉教育本身的議題複雜程度,遠遠高過於我們現在對它所討論與理解的層面,但正是基於這個基礎,我們要來討論,為什麼現在的偏鄉教育組織恐怕並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

偏鄉教育的問題,至少包含了教育政策的結構性問題、持續性教育師資短缺與生源不穩定的師生人數問題、資源與設備問題、偏鄉與都市學校學習階段銜接等層面。我們不妨從偏鄉教育組織試圖解決的問題切入,來看看為什麼我們要如此爭議的來討論這個話題。

【絕大多數】的偏鄉教育服務者沒有延續性

偏鄉的師資問題,一直是許多偏鄉教育組織努力的重點,就短期發展而言,透過焦點培訓充滿熱忱的服務者,確實能夠在一年、兩年不等的服務期間內,【暫時性】的改變偏鄉師資不足的難題。事實上,政府也透過放寬偏遠地區學校補助相關方案,試圖鼓勵合格教師投入偏鄉教育,然而,補助與生活條件不對稱、師生比因為不穩定而無法有穩定缺額等困境,並沒有因此而獲得緩解,因此師資的穩定性仍然是偏鄉的難題。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便是,當偏鄉教育組織投入超過三年、五年、八年的時間,偏鄉教育的師資問題是否真的被改善了

您何時返回標牌

事實上,我們掌握到的數據與證據總是沒那麼令人滿意。首先,偏鄉教育的孩童學習能力是否有所成長?有的。偏鄉教育的學習品質與學習表現是否有【持續性】的成長?沒有證據顯示有。但是證據是,絕大多數投入偏鄉教育的服務者,並沒有持續帶來偏鄉的改變,於是偏鄉學校開始出現每兩年就會再度短缺、換人重新適應、編制重新調整等,甚至有的偏鄉學校校長指出:好像不再是(組織)在服務偏鄉學校,是偏鄉學校在服務偏鄉教育組織

當然,這番話有一點危言聳聽,但是長期而言,我們遇到了一個相似的教育成效評估問題:如果我們除了當下一兩年的滿意度與短期效益以外,無法找到長期教育效益的證據,偏鄉教育組織所獲得的持續贊助、關注、投入,真的還有等比例的反應在偏鄉教育上嗎?遺憾的是,大多數成效衡量指標仍然是短期的滿意度、服務者的滿意度、社區的滿意度、學校的滿意度。但從教育服務工作者的觀點而言,我們更希望偏鄉教育能夠實現的,應該是彌平教育的不平等,而不是滿足投入偏鄉教育資源的投資者、贊助者、服務者的慈善心理

更重要的是,雖然短期的教育專業培訓有一定的效用,但是根據教育領域的實證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學校教師對學習正向影響程度,超過四年任期具有經驗的教師將優於任期三年以下的新手教師,更重要的事情是,讓教師穩定且長期留在教學專業領域,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具有長期的效益。在最需要穩定師資的偏鄉環境尤其如此,可惜的是,目前在台灣所有的偏鄉教育組織服務期程都低於三年,而續任率(粗估)更是低於 15%。那麼,我們到底在解決什麼樣的偏鄉問題?

偏鄉教育組織【錢從哪裡來?】

捐款。然而,儘管大多數偏鄉教育組織為非營利組織,運作的方式卻非常明顯的模仿國外偏鄉教育組織,甚至更甚而耗費資源像個營利公司地運用於廣告、品牌塑造、行銷。這些行為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或許在這些組織買廣告行銷的時候,我們也得關注有多少資源比例被放置到提升與願景使命直接相關的服務當中。同樣遺憾的是,我們會發現幾乎不成比例。根據我們對不只一個組織的調查,部分的組織已經數年沒有系統性的更新偏鄉師資的課程與專業培訓機制,也有組織新增了多個品牌營運的人力卻並未增加偏鄉教育服務人員的名額或相關的工作職位

除了捐款以外,偏鄉教育組織一定比例的錢也透過政府計畫或相關資源而來。在前期,我們看見這樣的資源挹注緩解了我們在偏鄉教育現場的燃眉之急。然而,政府的資源也就是全國人民的納稅錢,若將時程拉長而言,偏鄉教育需要的是『具有專業教育能力』、『能持續投入』、『具有教學經驗』的教育人才。而無論從上述任何一個標準來看,現行的偏鄉教育組織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持生日快樂卡的人

我們必須要提出的是,從偏鄉教育組織發展的前三年而言,我們應該予以高度的肯定與支持,並且政府與有關單位在這段期間應該更努力構築中長程偏鄉教育的改善策略。但是在三年之後,偏鄉教育並不能總是以『解決燃眉之急』為口號,持續在教育領域揮舞著大旗,這樣的行動能獲得許多充滿熱忱的支持與金主的挹注,甚至連政府都會持續地發案,但是,長期而言,這些組織能改善偏鄉教育的成長上限,已經到達瓶頸了。而如果偏鄉教育組織的行動已經對偏鄉教育沒有顯著的教育效益,卻仍然消耗著大額的成本投入與政府(人民)金援,而且還大比例的投入品牌行銷與廣告時,我們就必須有十二萬分的警惕:我們不再是一個慈善者,而是一個接受現狀的共犯。

當良善初衷【造成新傷害】

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或許是最嚴重的一個問題。當大多數的調查表示,學校、社區、服務者都有超過 80% ,甚至 90% 正向評價的時候,真實的情境是什麼樣子的?首先,大多數針對偏鄉教育組織服務成效的調查與研究,並沒有同儕審查,換句話說,沒有經過學術圈嚴格的認證。但其實,臺灣的學術圈或許會願意為偏鄉教育組織認證,因為許多學術領域的專家,也是這些偏鄉教育組織的顧問、委員、教師。但是即使如此,這些研究與調查依舊沒有獲得學術上的肯定,近十年來,受到最多討論與引用的主題,甚至是這些組織社會行銷的能力,而不是改善偏鄉教育的成效

真實的狀況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也僅有非常有限的質性證據。在這裡之所以提出來,是希望對現況提出不同的觀點,讓偏鄉教育組織與政府,當然也包含我們這些教育新創組織或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好的去討論與更深入地提出對偏鄉教育的問題與策略。

僱員, 光束, 光束,光線,橫樑 的 免費圖庫相片

曾經是偏鄉教育組織工作成員的六位受訪者,都指出雖然他們的職稱與工作頭銜是課程相關,但絕大多數的工作內容都是行銷,例如海報設計、宣傳語發想及推廣、參與教育展覽宣傳行銷、對接贊助企業。曾經是偏鄉教育組織實際前往偏鄉服務的兩位受訪者,則說明其實並沒有調查說的那麼好,有些現場的狀況很難掌握,跟學校的互動也不是那麼理想;他們說,很多人一兩年之後離開這些組織,在往後的發展中其實根本與這兩年的經驗關聯甚少,但是只要與服務熱忱或教育成長之類的主題相關,都可以算是這類偏鄉教育的未來銜接發展。如前所述,部分受訪學校的校長有些半開玩笑地說:好像不是偏鄉教育組織在服務學校,有的時候比較像是我們(學校)在服務他們。那麼,為什麼偏鄉教育組織不做更長的專業培訓?不做超過三年的偏鄉服務呢?這是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天就不說了。

但無論如何,我們或許應該重新思考一下,偏鄉教育組織或許不如你想的那樣,或著是說,從曾經的良善初衷,不知不覺地造成偏鄉教育的新傷害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