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活動速報

數位心理安全專欄-親愛的那不是現實動態

【 那並不是現實動態-社群演算法致死事件 】 󠀠你想像中的驗屍官是做什麼的?解剖?那落伍了。 󠀠資深驗屍官 Andrew Walker 自 2017 年起開始調查英國少女 Molly 輕生事件,以官方身分判定死因為「社群媒體」,並且點名包含 Instagram、Pinterest 等社群平台與 Molly 的死因有直接的關係。 󠀠你或許想要知道,Molly 在他死前,曾接收並回應來自社群平台超過 2,000 則與輕生、極端行為與自我傷害有關的貼文推送。 󠀠這是英國第一起判定社群媒體為死因的案件,但絕不是第一個受到社群媒體直接影響的青少年。想像一下,如果你使用社群平台超過五年,甚至只要你睡前習慣再滑五分鐘,你是否接受過遠不只 2,000 份演算法推送,那些與你同溫層密切相關的影片、貼文、贊助與廣告? 󠀠2022 年,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發現…
Muyu
2022 年 10 月 17 日
教育專欄

引言:教育創業究竟意味著什麼?

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上一次與政府部門合作的論壇 上一次辦與政府合作的活動已經八年了,那時候跟蔣偉寧部長還有陳益興次長一起,聯合辦理十二年國教的座談會,也是一百多個人,真的是很久以前了。那個時候就是有價值的活動不需要特別花經費宣傳,現在是曾經有價值的活動為了生存卻變成行銷公司。 全世界的創業趨勢,很直觀的大家都可以想到科技發展,科技發展中又以深度科技的開發與科技的跨域應用為兩個主要潮流。其實,從 2018 年教育科技的數據來看,成長率是不錯的,但整體而言資源仍然及其缺乏,那就更不要說不是科技領域的教育創業了。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全球教育的總開支,超過軟體產業的八倍,也是娛樂產業總值的三倍,但是投資教育新創發展的比率,卻只占全球教育總開支的2-8%不等。雜學校的一篇文章提到,教育市場雖然大,但是數位程度仍然低,如果以科技本位的角度去推估,教育市場的下一個潮流與重點就是因應COVID19隨之而來的數位轉型。數位轉型?沒錯,這就是我們數位教育大亂鬥展開的起點。 數位大亂鬥時代的教育變質 在進到台灣的脈絡之前,我想談談比我們早個五年啟動數位轉型的地方,現在的教育市場大概是什麼樣子的。想像一下數位課程,想像一下虛擬實境教室,想像一下3D投影地理課,想像一下根本不用去到學校上課的感覺。這就是數位轉型後的教育市場,教育的本質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工具與媒介卻變得極其便利,這樣的便利使得知識速食化。其實這樣的現象也已經在台灣發生了,比如說,你有沒有人上過線上課程?你有沒有把超過五小時的那種課程完完整整的上完?有在線上課程的過程中,用二倍速或是一直加快加快加快嗎?最近政府有很多奇怪的認證或線上訓練課程,聽說就是把課程打開然後等他跑完。 剛剛這個現象代表什麼?不好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加快速度?為什麼一定要完課?為什麼我不能挑選我喜歡上課的內容就好?把這個現象搬回現實生活,數位轉型的過程如何具體影響了我們的真實生活?在學校的時候,學生想要快轉,出社會之後,員工想要快轉,在這裡聽我講的過程,想要快轉(但是不小心錯過有價值的事物時,網路是可以倒轉的,人生不行)。我們開始忽視知識傳遞過程的價值,只等待學習結果的產生。這就呼應了Asimov早在1988年就說的,人生中最悲傷的一個部分,就是科學知識的累積比起社會智慧要快速多了。更重要的是,數位轉型最終也讓我們失去了學習過程中最無趣而關鍵的步驟:嘗試錯誤與練習。 但是大家忽略了,而且大家很喜歡。於是消費者需求大幅度上升,全世界開始做各式各樣能夠提升效率的教育科技。教育科技又能夠快速用量化指標衡量,緊接著,全球掀起一陣將各式各樣的科技來介入教育,但從未把教室從1800年代以來的本質改變。我並不是說1800年代以來的教育本質沒有改變,但是很零碎,如果你仔細去探究的話,還會發現,帶來本質或概念性轉變的,都不是科技的功勞,甚至跟科技絲毫無關。 現在是決定2020年後台灣教育走向的十字路口 2020 年,COVID-19 襲來,導致了很多的加速數位化的教育現象。綜整十年來台灣在教育新創上的發展,不難發現,大致呈現三個趨勢:工具式的教育新創、流程式的教育新創、議題式的教育新創。不出意外的,第一個是大宗,尤其是各種與AI、科技、網路、資訊、雲端、平台等關鍵字接軌的,同時也是最大規模受到投資者與媒體關注的項目。而流程式的教育新創則以優化既有的教育體制為概念,例如班級經營與管理的軟體、數位點名與課程的後台系統等等。最後,最零散也無法獲得足夠關注的議題教育,通常具有很特定的議題導向,但是相較於教育本質的創新,更多的是以議題來帶動市場的關注。整體而言,台灣的教育新創多數走向類推國內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及產品與服務導向的創業;而非針對教育本質與特性開發具有創新性的創業。 重要的是,這樣的趨勢仍不斷的加速發生與擁護。很快的我們就將面臨一個十字路口,究竟未來三十年,是科技引領了教育前進,還是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改變與資源,科技又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Muyu
2020 年 9 月 21 日
教育專欄

時習教育|創辦人 林家安 | 創業就是你有沒有決心拋下日常

「我希望時習教育可以成為陪伴孩子長大的品牌」,家安富有熱忱的與我們分享對時習教育的願景與期盼,這來自於在一線教學現場的切身觀察與反思,所提煉出來的深刻思考。今天,讓我們為你介紹這位心思細膩與宏觀視野的創咖-時習教育創辦人,林家安。 時習教育,LIFE in life。從學生日常最愛發出的問題「學這個到底有什麼用?」出發,讓學而時習之,不僅僅是枯燥的重複練習,而是在生活裡實踐所學充滿樂趣與驚喜的歷程。 創業的契機-作為數學老師的切身觀察 家安本身是數學背景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現場常常遇到學生發問:到底學數學有甚麼用?面對學生這樣的疑問,家安老師發現不僅數學有這樣的問題,或許,整個學科教育都面對到相同的挑戰。從這個契機開始,家安老師與志同道合的共備夥伴們,開展了後來促成時習教育的共備社群。 「時習教育是在2016年我還在學校實習的時候開始的,我覺得學生問數學到底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很受傷」。那樣的衝擊對家安老師而言,成為與老師們坐下來共同討論的契機:到底學科有什麼用?就在這樣討論的過程中,創造了屬於台灣第一款數學AR實境遊戲。 數學是語言-台灣第一款咖啡廳數學擴充實境遊戲 「2016、2017年那時候開始準備要風行的寶可夢Go有點關係,我們覺得那個東西很Match」,因為想要帶大家看到生活中看不到的數學,所以將咖啡廳了各個不同的數學元素整合成AR遊戲,遊戲內容包含比例的教學,例如用平板照飲料就知道飲料調和的濃度。這是一開始時習教育的概念與技術發想,到現在為止這個遊戲已經去過八十多所國高中小學,讓學生們知道數學其實就在生活當中。 2018年數學咖啡館年會 x AR密室沉默記憶 透過AR擴充實境遊戲帶給孩子們與眾不同的數學體驗後,時習教育團隊濃縮百場經驗,在2020年更進一步推出「數養大抓周計畫」,從饒富趣味的問句「你的孩子有多數?」出發,為超愛數學的孩子推出遊戲科普與生活數學實驗,討厭數的孩子提供花藝與數學、音樂與數學、繪畫與數學的跨域整合體驗,用聽的到看的見摸的到的數學改變孩子們對數學的認知。 創業這件事-你有沒有夠強烈的決心拋下日常? 「創業這件事其時說簡單很簡單,無論你有多少錢你就可以有個公司」家安老師這樣開頭,緊接著提出屬於創業者深刻的洞見:你有沒有夠強烈的決心拋下日常?這樣的日常包括過去有的穩定生活,固定的薪水收入等,作為一個創業家,某種程度上你需要把這些放下,那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們是為了什麼理由而放下?創業家需要不斷問自己:「現在成功了嗎?如果沒有,如何會變得更好?」 訪談到一半,我突然覺得特別有感的跟家安老師分享,反覆問自己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覺得一直自我檢視是很累或不自信的表現,但我認為唯有反覆不斷的對創業歷程與初衷,每一次覺得累或自我懷疑的時候,會不會肯定自己的初衷持續堅持,才是創業者的不可或缺的特質。 漫威的啟發-讓孩子感受不到疲憊的追尋英雄 為什麼孩子們會認真去追漫威宇宙,但是卻不會追國文課本數學課本?家安提到,漫威宇宙裡有許多角色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與思辨能力,例如鋼鐵人東尼史塔克是工程師背景、蜘蛛人彼得帕克是資優高中生,這些角色都可以成為啟發教學的典範,無論是從英雄旅程的想法,或是在形象上結合教育,例如時習教育正在建立的少年Pi,希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生活中的數學。 以少年Pi角色形象為主題的經濟桌遊 少年Pi的角色形象是一個陪伴孩子的意象組合,少年Pi是個很感性直接的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問就問;而陪伴少年Pi的鴿子則是更批判犀利想要去告訴世界一個思考或學習的價值。「透過這樣的對話過程,我們希望帶給大家無論是迷惑或是批判,但最終都可以透過學習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正是時習教育在建構的學習世界觀。 時習教育從實習老師們的咖啡廳共同備課出發,在2020年已經推出包含台灣第一款數學AR實境遊戲沉默記憶、桌遊經濟學     少年Pi的經濟沙盒、沉浸式議題教育最後九個月,以及許多結合世界趨勢與生活周遭切身相關的情境議題倡議與探索,還有2020年的數養大抓周計畫,都是希望能夠達到「讓知識更有感,讓學習更生活,讓教育更簡單」的目標,讓我們與家安老師與少年Pi一起,將學習變成讓人愛不釋手的事吧!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LifeEducationStudio 數養大抓周計畫參考資料:https://www.facebook.com/446832392147975/posts/1621855064645696/?d=n…
Muyu
2020 年 9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