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活動速報

數位心理安全專欄-親愛的那不是現實動態

【 那並不是現實動態-社群演算法致死事件 】 󠀠你想像中的驗屍官是做什麼的?解剖?那落伍了。 󠀠資深驗屍官 Andrew Walker 自 2017 年起開始調查英國少女 Molly 輕生事件,以官方身分判定死因為「社群媒體」,並且點名包含 Instagram、Pinterest 等社群平台與 Molly 的死因有直接的關係。 󠀠你或許想要知道,Molly 在他死前,曾接收並回應來自社群平台超過 2,000 則與輕生、極端行為與自我傷害有關的貼文推送。 󠀠這是英國第一起判定社群媒體為死因的案件,但絕不是第一個受到社群媒體直接影響的青少年。想像一下,如果你使用社群平台超過五年,甚至只要你睡前習慣再滑五分鐘,你是否接受過遠不只 2,000 份演算法推送,那些與你同溫層密切相關的影片、貼文、贊助與廣告? 󠀠2022 年,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發現…
Muyu
2022 年 10 月 17 日
教育專欄

【教育怪現狀|教育集體的彼得原理】

【教育怪現狀|教育集體的彼得原理】 /文:MOI Education 教育設計顧問 王慕羽 為什麼現在所有的教育成效都在膨脹,我們卻沒有獲得更好的學習品質與成果? 1970 年代,彼得原理被首次發行,以【揭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為副標題,蟬聯暢銷書排行長達二十週的時間,並且反覆不斷的被發行與再發行,直到今天似乎依然適用。 用一句話來解釋彼得原理,就是「所有過去適任者最終都會爬到一個不適任的位置,然後程為冗員,讓整個組織最終邁向都是不適任者的現象」,這背後還有個可怕的結果,就是因為一個不適任的人久居該位,把那個位置毀了;或是因為組織裡充滿不適任的人,把整個組織弄臭了。 形成彼得原理的理由很複雜(不然也不會到今天還適用?),但是有三個關鍵問題值得教育領域借鏡:為什麼會有不斷向上爬的過程?為什麼會讓向上爬的人最終到一個不適任的位置?以及,到底我們把什麼東西毀了? 啟發我思考教育界彼得原理的原因,是因為今年暑假所辦理的實習生計畫。我協助某間公司進行計畫撰寫、規劃、招募與執行,從 200 多份履歷中篩選近 50 人,每位學生進行 30 分鐘的面談後,最後篩選 9 位實習生錄取。不過,有很多朋友的公司,甚至只有一個平均每人分不到三分鐘的團體面談,甚至用書面資料就錄取實習生的計畫。 在我還在大學的那些年(古時候),只有部分大公司才會開設實習職缺,而且還不一定有給薪,許多朋友甚至可能沒有【資本】去參與這個實習計畫,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打工。所幸,大學畢業時,大部分的學生第一份工作,無論是過去實習的經驗或是打工的經驗,看起來都是可以作為經歷參考的基本經驗。 然而,今天的大學生有超乎常人想像的多的機會可以去實習,無論是學期間的實習或是寒暑期的實習,機會與古時候相比可以說是爆炸性的成長。整體的薪資水平也比以往要來的穩定與健全許多,雖然,有很多的實習工作,實際上是幾乎沒有【學習空間】的行政打雜。 於是,我們遇見了一種新的,而且是雙向互動的【彼得困境】(這個困境是我自己發明的)。實習機構開設實習缺,來試圖獲得便宜的基本人力;大學生應徵實習,來累積出社會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參考的履歷。 因為,人力荒時代,公司要找到合適的人才難度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不願意給予對應的福利制度、升遷機制與保障。之所以會這樣,背後也有其中一個原因是由大學延伸到碩士級的彼得效應:【無論學生的實際表現足不足以升級,都予以升級/畢業】的趨勢,今天的大學幾乎無法管理學生的品德發展,甚至在科技資訊發展的情況下,總體成績不斷上升,然後,原本勉強可以在高中適任的學生,在大學並不適任卻仍然順利畢業了;原本勉強可以在大學適任的學生,在研究所並不適任但卻仍然順利畢業了(至於是不是有灌水的論文或代筆或抄襲,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時間連貫性的演變:先是高中遍地開花、大學錄取率指數上升、大學畢業生指數上升、碩士畢業生比例成長。如果我念完碩士,我也會認為我應該第一份工作就要拿碩士畢業的薪水,【無論實際上我適不適任,能不能擔起碩士這個資格與身分】。所以,許多公司錄取不到最基本的人力資源,只好以實習的形式,把大學生或研究生延攬進來滿足最基本的人力需求。 同樣的,大學生積極應徵實習的趨勢,也形成了一個彼得原理。當越來越多比例的人在大學畢業後應徵第一份工作時履歷上有實習經驗,加分的程度漸漸比一般打工要來的多了一些(即使這兩者之間似乎越來越分不開了),一方面是因為通常實習計畫有證明與一些工作參考,二方面是因為,ㄜ,如剛剛所說,公司漸漸發現實習過的人相當於有打雜過的那些人,起碼,他們有在公司裡工作的經驗。…
Muyu
2022 年 9 月 29 日
教育專欄

不學無術沙龍-焦點回顧

歷經疫情挑戰,MOI 終於在六月重新啟動好評不斷的不學無術沙龍第二季活動。在三月精彩的臺灣通 TaiwaneseTone 分享如何用色彩來認同臺灣之後,文化美學篇迎來了六月的 Like It Formosa 與 陳玉水老師。現在,就讓我們透過五分鐘短文,來看看精彩的活動回顧!
Muyu
2020 年 6 月 18 日
活動速報

2020.06 MOI Education 焦點活動

2020.06 MOI Education 隆重鉅獻有史以來最豐富的場次活動: A. 06.12 CEO 創讀會|反脆弱 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你從中承擔損失還是獲取利益?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15714979258100/限時優惠 250。 B. 06.13 愛情系列課|愛情裡的互動關係 在愛情的互動關係中,你是相輔相成或是相愛相殺?https://www.accupass.com/go/moilovejune 單場次定價 750,愛情套票優惠兩場次 699。 C. 06.15 不學無術沙龍:台灣的故事,由你來說 以在地觀點詮釋這塊土地的故事,讓遊客開啟對台灣不一樣的想像。https://www.accupass.com/go/salon2005單場次定價 750,與 D 活動文化美學套票兩場次優惠價 600。…
Muyu
2020 年 6 月 8 日
教育專欄

Medium 文章彙整

MOI Education 自即日起將所有文章彙整於官方網頁內容更新,既有文章各部分於移轉完畢前,敬請參考以下連結: 2020 教育設計系列活動文章 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搶先曝光-雞湯來了專訪https://reurl.cc/j7Oa9p 2020 教育設計系列活動專題報導https://reurl.cc/O1ezYy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Like It Formosa專訪https://reurl.cc/yZloAM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TERA Thinker專訪https://reurl.cc/1xpMO8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逆風劇團專訪https://reurl.cc/b5yqmo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創咖啡專訪https://reurl.cc/V6q7Wy20x20 教育設計黃皮書-MOI Education專訪https://reurl.cc/nzRylD NICI x MOI 聯名遊戲化社群專題報導 8分鐘快速掌握 NICI x…
Muyu
2020 年 6 月 5 日
活動速報

全新 MOI 2020 網站強勢更新

教育是反覆不斷推進並改變的進程,唯有順應改變尋找最佳策略,我們才能持續不斷的處在「最佳狀態」當中。2020 年是世界面臨重大挑戰與變革的一年,我們從此都將走入一個與過往不同的年代。而這也將是我們有史以來最複雜與困難的年代。 MOI Education 自 2017 年籌辦、2018 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創業圈最困頓的第一個年頭,也熬過了疫情所帶來的危機與挑戰。 2020年,在經濟層面,美國歷史五次熔斷制度有四次都發生在了今年三月,在衛生層面,自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死亡人數再度攀升高峰,在政治層面,以中美歐三方為主的角力互相拉扯導致地緣政治風暴再起,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層面,世界超過 80% 地區的學校被迫進入數位學習階段,對於線上課程的品質與參與率問題再度成為教育界爭論不休的議題,當台灣面對疫情抗疫有成,疫情之後的台灣卻將面對截然不同的挑戰。新時代的教育,我們不能再安逸地棲息於過往教育體制帶給我們的保護當中,因為過去有效的教育典範已經無法面對未來世界變遷的創新,如果我們仍用過去受教育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麼無疑地,我們在今天教育他們的時候,也抹煞了他們的明天。MOI Education,持續不斷的在以世紀為單位,打造屬於未來的教育提案。 2020年,MOI 累計舉辦 11 場次累計超過 200 人參與的教育設計系列活動,與 9 個國內外組織展開異業合作計畫結成最強大的教育聯盟宇宙,陸續媒合 5 所學校入校進行多元選修課程設計與定向探索課程計畫,超過 40 場次累計 700…
Muyu
2020 年 6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