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活動速報

2023 的教育旅程-開拓者集會

【開拓者集會-一場關於趨勢議題的集體探索】 我們醞釀了一整年,想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在 2022 年底,透過兩個月快速試跑的 99% Blue ,我們掌握了不同議題的趨勢與參與者輪廓。 2023 年,我們決定再做一些有價值的傻事。 今年三月起,我們想要召集一群不安分的,想探索趨勢與議題的,樂於學習與行動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們與我們共同合作,展開趨勢議題的探索,形成集體智慧,討論趨勢、激發創意、解決問題,組成一個高手聚會。 這一次,我們仍將打造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設計作品,將教育的意義再向前推進一步。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不安分的、想探索的、樂於學習與行動的開拓者,那麼,歡迎你妳你妳你與我們的開拓者聯盟夥伴與開拓者顧問們,一起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趨勢集會。 如果你還沒看過關於開拓者集會的介紹,你可以點入以下連結閱讀簡報: 開拓者集會_一場關於趨勢議題的集體探索v03.pdf 同一時間,我們也為開拓者集會召集了強而有力的顧問團,這一次,我們要保持不安分,冒險,把事搞大,對,和世界攪和吧! 如果你感興趣共襄盛舉,請去我們的報名表單吧!https://forms.gle/WgELWmqYRVvMPQLY9
Muyu
2023 年 3 月 10 日
活動速報

飛越天空的藍 & 未來藍預告

既 11 月我們完成【千元鈔票的藍色】以及【飛越天空的藍色】之後,即將迎來十二月的精彩活動,這是 MOI Education 今年底最後的精選快閃,千萬別錯過啦! 👉12/05 — 糖衣陷阱的藍色 — 99% 滿懷善意的社交工程坊 聽過社交工程嗎?簡而言之就是所謂的詐騙科學,這一次我們首度分享整合陰謀論與影響力法則的社交工程技巧,當人性與心理運作遵循某種規則,就意味著一定有漏洞與bug可以攻擊,當…當當然還有防禦啦! 👉12/12 週一上班的藍色 — 99% 生而為人的職場心理 talk 人生就是一場永不停止的例會,這一週,你開會了嗎?職場裡有許多謊言,比如一間重視文化的公司會吸引人才,比如要聚焦在開發潛力,比如現在是通才或拍型人才的時代,都是謊言!燒毀! 👉12/19 藍色窗簾的藍色 — 99% 翻書比翻臉更快的年度選書賞…
Muyu
2022 年 11 月 29 日
教育專欄活動速報

千元鈔票的藍色-當教育設計遇上財富管理

《大學》有云:生財有大道。我們相信,小富可以從儉(小腹就不太行),大富必須由天,介於二者之間,生財有道。道,是我們的方法、是原則,也是價值規範。 教育設計最關鍵的核心原則,一直都是【問題解決】與【價值傳遞】兼具的設計歷程。問題解決,意味著當我們介入財富管理時必須能提供可用可行的工具與策略,價值傳遞是我們的策略必須有所遵循。 舉辦財富系列的各種活動,最怕的就是大家對【原則】的主題不感興趣,比如人為什麼要管理財富、到底財富自由意味著什麼、財富與人生其他目標的關係是什麼。我自己在做功課與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也時常會想:如果講師可以提供給我一個幾乎穩賺不賠的方法就好了! 於是我們就給出了原則上未來三十年穩賺不賠的行動策略:把賭金壓在資本主義會活下去的那一邊,然後拿微乎其微的部份去賭資本主義終將垮台。具體的操作策略呢,我們已經偷偷告訴參與者們了(噓🤫!不要洩漏出去了!在這次的活動中,慕羽果不其然的又超時了,讓夥伴在私下聊天的時候說:你最後一個講座可以叫 99% 沒說完的。其實,如果能把 99% 都說完,我們應該就可以在教育界功成身退了😂😂。 這 99 分鐘,我們談了生命中的陳圓圓,那意味著人類與眾不同的自我實現超能力,也意味著我們總有一些比財富更偉大的人生目標;我們談了人生的三種複利效應(嚴格來說只談了一種的其中一種);我們談了從查理蒙格的觀點出發的投資策略(一個 98 歲老人家的智慧);我們談了從麥肯錫與獲利優先法則調整過來的次世代理財策略(真的可以照著做的策略);我們談了現在這個黑市(虛擬貨幣與區塊鏈)還有下一個潛在黑市的可能性…然後就超時了。 99% Blue Project,每週一晚上,我們拿 99 分鐘來談一個主題,如果你的週一晚上正好有空,歡迎來一起聊聊天,交交朋友,拓展一下你的舒適圈😁! 【11/28 — ✈️飛越天空的藍色 — 旅行設計】【12/05 — 🍭糖衣陷阱的藍色…
Muyu
2022 年 11 月 22 日
活動速報

99% Blue — 2022 年末特別計畫

嗨!各位好,我是慕羽。 自從 2021 年卸任之後,至今我似乎除了寫寫文章以外,就只有在過往幾間合作的學校課程,以及今年四週年的時候有主講活動的機會。 2022 年回來的 MOI 其實跟過去很不一樣,很多以前受歡迎敲碗的系列活動,在這次再出發的時候,我們決定在團隊資源更需要謹慎規劃的市場環境裡,將過去習慣的成就案例收起來,當作自己是一間新公司重新出發,也因此延續了今年三月在青年署委辦的論壇中,切入數位心理健康這樣冷門又陌生的主題。小小預告一下,在 10 月場次的靠北手機之後,11 月將迎來詐騙課,12 月主題是與 PUA 密切相關的社交工程。 很多朋友也會詢問為什麼我們沒有延續以前受歡迎或更成熟穩定的活動?像是舉辦四季超過百人參與的遊戲化社群、與大家在疫情危機裡思考財富安全感的理財課、醞釀半年的創業桌遊與願景創業團,甚至我們引以為傲的教育設計系列活動都沒有再出現了。恩,說起來也是諸多波折,但總而言之,趁著今年年底的時間,我想在人們最憂鬱的星期一下班之後,來把這些過去我們做得很成熟的,現在我們想要深入的,未來我們還想發展的主題與故事,分享給各位。 如果你參與過或想參與過去 MOI 的經典活動,歡迎你來喝杯飲料聊聊天。 如果你想知道 MOI 現在關注的議題與努力,歡迎來喝杯飲料聊聊天。 如果你對未來教育設計還可以如何改變世界感興趣,歡迎歡迎。 【這世界有那麼多『藍』,每週總有一個藍色夜晚】 99% Blue,我們想用每週一晚上的…
Muyu
2022 年 10 月 24 日
教育專欄活動速報

數位心理安全專欄-親愛的那不是現實動態

【 那並不是現實動態-社群演算法致死事件 】 󠀠你想像中的驗屍官是做什麼的?解剖?那落伍了。 󠀠資深驗屍官 Andrew Walker 自 2017 年起開始調查英國少女 Molly 輕生事件,以官方身分判定死因為「社群媒體」,並且點名包含 Instagram、Pinterest 等社群平台與 Molly 的死因有直接的關係。 󠀠你或許想要知道,Molly 在他死前,曾接收並回應來自社群平台超過 2,000 則與輕生、極端行為與自我傷害有關的貼文推送。 󠀠這是英國第一起判定社群媒體為死因的案件,但絕不是第一個受到社群媒體直接影響的青少年。想像一下,如果你使用社群平台超過五年,甚至只要你睡前習慣再滑五分鐘,你是否接受過遠不只 2,000 份演算法推送,那些與你同溫層密切相關的影片、貼文、贊助與廣告? 󠀠2022 年,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發現…
Muyu
2022 年 10 月 17 日
教育專欄活動速報

離開新創泡泡的四週年

嗨!MOI 即將在今年9月15日迎來四週年了。 慕羽常說(真的很常說),我們應該給任何一家新創公司前三年的機會,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去犯錯,去在市場裡找尋可行的方向,只要在這段期間內沒有危害到社會或服務的對象,新創就應該大膽一些去嘗試與修正。然而,三年之後,任何一間新創公司都應該把【長期而言,這間公司應該發展成什麼樣子,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放在日常的營運與組織規劃當中。 很多公司在它的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年,被我們以高標準檢視,只要有機會與這些組織的創辦人聊天、交流、合作的時候,慕羽都會毫不保留的丟出這個句子:你們已經不是三年內的新創公司了,不能再拿一些毫不成熟的小成果來驗證接下來的三年。有些時候大家會有點尷尬,但也有一些組織創辦人或成員聽完之後,會意味深長的沉默一下,然後點點頭。 如今,我們也正式離開新創泡泡的保護,要用比過往三年都更高的標準來檢視自己。這篇文章,既是我們四週年與所有夥伴的邀請函,也是我們自我檢討與展望的一次成績單。這份成績單,我們打算透過五個不同的科目來跟大家自我剖析一下,三年以來我們的表現,分別是【產品與服務】【組織與人才】【品牌與影響力】【核心技術開發】【財務表現】。 首先是我們表現最差的,最最最差的部分:【財務表現】-D/F。 綜合整理我們財務表現差的原因,90% 的責任在慕羽身上,是的,因為我們的創辦人堅持不做【純賺錢】的生意,所以舉凡跟線上課程廠商在課程品質與客製化程度僵持不下的時候;疫情期間大家想學投資賺錢開財富社群的時候;投資人以轉向補習教育為要求開出投資條件的時候,我們都拒絕了。雖然目前在專案導向的組織結構中,我們的財務狀況已經維持穩定不再向下流動(對,我們沒有負債!),所以可能有點慶幸的是,我們目前的財務表現是不及格但沒有到死當的程度。 到底三年前後為什麼要用更嚴苛的程度來檢視自己,其實財務表現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許多新創公司會在創業初期透過政府補助、企業贊助來緩解初期資金的需求,或是需要仰賴持續增資的投資人來支撐商業模式的現金流穩定。第四年之後,我們見證了很多團隊擴張到二三四十個人,但遲遲擺脫不了依賴政府補助案才有正向現金流的困境。見證了某些社會企業或非營利機構,將大量的贊助資源轉換成維持社會關注的行銷成本,而不是提升自己的人才與服務品質。 與這密切相關的就是我們的【組織與人才】還有【產品與服務】的成熟度。一間成熟的組織,應該有著相對穩定的營運流程,組織內的同仁應該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與體系,知道自己的定位與職掌範圍,我們所有的同仁都是教育設計師,職能設計上具有大量的彈性與自由度,同時也意味著大家的職掌範圍會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幸運的是,這從來不曾成為我們的阻礙,因為有共同願景以及強而有力的諮詢顧問團隊支持,我們在絕大多數的組織協作上所呈現的是「有所挑戰但持續解決」的進程。 而在教育設計作品的服務上,三年內的組織可以透過不同案型與產品服務的測試來驗證模型與市場,以及使用者的回饋,但是三年之後不能再草率的透過「滿意度」「單位時數」「單次表現」來呈現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而應該要使用『長期追蹤指標』。例如我們最常舉例的,某些服務學校的單位,究竟長期以來學校問題被改善的程度如何?例如某些職涯探索主題的團隊,三年以上的長期追蹤效果如何? 近期在一場商業合作的活動場合,參與者聽到我們提出這個想法時,提出某某組織有在做這件事情,他們都會追蹤參與他們這項服務的參與者長期的流動與後來的職涯路徑表現。當時我們提出的問題是:這個組織的服務究竟是提供給這些服務參與者?還是終端使用者?當參與者被長期追蹤的時候,終端使用者的長期表現是什麼樣子的?這件事情成為一個大哉問。目前來說,我們的新指標將在【辦理活動次數】與【累積參與人數】以外,增加【持續參與率】與【後續行動追蹤指標】。 對我們而言,這是我們第一年開始就放在心裡的重要標準:【教育設計作品的長期性】。這個標準意味著當我們面對有選擇的情境時,必須將長期價值的重要性放在短期效益之前,因此,在 2019年與部分學校、組織進行單堂或單次性合作之後,我們將大部分的合作週期與長度拉長,即使部分的合作夥伴不願意釋出更多資源來進行長期合作,或著是部分的學校因為長期課程資源會使我們的平均獲益下降,我們依舊選擇長期價值。因為這些堅持,我們與台師大、中正高中、NICI、建國國中打造長期合作機制;串聯遠流、商周、時報將單次性主題讀書會拓展為學習型社群。當然,因為這些長期價值剩餘短期效益的決策,使得慕羽不時成為股東們與外部財務觀點揶揄的對象。當我們邁入第四年的時候,我們很有信心前面三年與我們合作至今的每一個夥伴,我們都在持續穩定的串連著彼此,發揮合作大於競爭的綜效,並且,我們也追蹤著每一梯次的參與者透過這三年如何創辦自己的團隊、作品、職涯選擇、長期目標。 綜合上述表現,我們樂觀且正向的給自己的【組織與人才】【產品與服務】等級B的成績,因為我們是一間容錯率很高,而且樂意在嘗試中持續學習與改進的團隊,有的時候這意味著我們不能一次把夠好的作品呈現出來,但我們所有呈現的作品一定是經過高標及格線以上,並且是個 live-on design,會不斷的優化再優化,直到他能夠成熟的不斷滾動下去,發揮教育設計的永續影響力。 然而,在【品牌與影響力】的科目上,我們恐怕只能給一個勉強及格的C,在品牌經營上,我們做的最好,也讓我們最有把握的事情,就是無論平台上的點讚數與關注者有多少,我們一定會持續不斷的更新我們的觀點、近況、聲音,無論今天公司在暫停營業中或是忙碌的活動潮裡,因為世界會不斷發生新的事情,無論是教育領域或是世界各地的趨勢或議題,我們把『發聲』視作我們的重要使命,持續輸入與輸出,是保持教育設計『live on』重要的根本之一。 以Kotler的5A行銷架構而言,我們的漏斗很不成功,我們在輸出的過程中並未總是有深刻的洞見或是經過縝密的排程與分析,文章與品牌宣傳的內容自然也會參差不齊。相較許多數萬數十萬的新創品牌,我們的曝光與觸及程度表現向來並不亮眼,即使在平均文章的互動率而言可能並不差,但總體而言我們在5A的第一階段覺察(Awareness)便讓漏斗縮小,因此局限了後續行動階段(Action)與擁護階段(Advocate)的總量。 就影響力而言,我們有所謂的品牌性質,對內、對外、對過去的參與者,對人們眼中的競業。所幸,大部分參與過我們活動的夥伴,以及長期合作的夥伴,普遍對教育設計作品有著正向的肯定,只是我們不能光靠正向肯定迎接我們接下來的三年與三十年,接下來,我們必須要加倍認真在創造『行為改變的動力』,才能使教育設計的影響力落實,成為能夠實踐的品牌價值,這是教育設計的核心準則之一:以終為始(這裡的以終為始,意味著以能夠具體見證的動態行為改變,逆向推理進行歷程性的教育設計)。 最後是【核心技術開發】以及應用,這是唯一一個我們在三年內可以搬出來的A級表現。舉凡2018年國際研討會的概念製作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討論、2019年與瑞典政府、日本協會、德國公司進行的異業合作、2020年輸入教育設計到在地化新創與校園的實踐,我們透過不斷優化的教育設計方法論,進行無數場域的假設、驗證、修正與精緻化,並且加入來自心理學基礎的無限賽局思維,再次升級教育設計的整全性與泛用性,來完成在深度上專業化教育設計;在廣度上拓展應用場域。 這是我們的成績單,1A、2B、1C、1D/F,平均而言介於B~C之間,接下來的三年,請大家見證我們繼續前進,最後,我們想為MOI的四週年發出一份邀請函,邀請過去陪伴著我們的你妳你妳你,一起分享我們的旅程,以及接下來的下一段偉大航程。 2019年,首度的教育設計黃皮書定位為【未來x孩子x教育設計】,專注於教育的主體與時間的延續性;2020年【平行x英雄x教育設計】,串聯橫向各種與教育相關的團體與組織,如何以合作取代競爭;2021年【永續的教育設計】,我們將焦點放在未來教育圈的核心-永續學習者如何實現與實踐。2022年,我們選擇【成長x連結x教育設計】,成長是我們過去三年在價值與市場之間反覆打磨的傷痕與勳章,也是我們未來邁向卓越與突破侷限的無限能量,連結是我們過去三年累積下來與每一位夥伴形成的緊密網絡,也是我們未來探索更浩瀚地圖的紮實基礎。 2022年09月15日,MOI…
Muyu
2022 年 9 月 7 日
活動速報

遊戲與教學的三種關係

/NICI x MOI 遊戲化社群 GAMINITY 【遊戲與教學之間】 2019 年 MOI 與 NICI 聯名創立全台第一個遊戲化社群 GAMINITY 舉辦三季超過 350 人次參與的精彩活動。在第一季教師與師培生專場,加碼解析遊戲與教學的三種關係,今天,就讓我們來分享給所有想更知道遊戲化的教育工作者們! 【遊戲式教學 Game-based Learning 遊戲式教學,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玩為基礎的教學』,更簡單的概念,就是玩的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而遊戲的目標則與學習的目標具有高度相關。 例如在 MOI 經典改編的遊戲【嘿!嫌疑犯在這裡!】以及特別篇【NICI 偵探團】遊戲中,便是典型的遊戲式教學案例,透過玩遊戲的過程,玩家可以直接從中學習如何透過刻板印象與換位思考來建立邏輯與推理。更直接的例子還有用阿瓦隆或說書人來學習成為說故事達人(幹話王)、用埃及密碼來學習簡易數學、用樂高來學習空間結構的基本概念等等。這類玩即學習的狀態,便是我們說的遊戲式學習。 【遊戲融入教學…
Muyu
2021 年 4 月 5 日
活動速報

2021 新春活動列表

【MOI Education 北區三月活動全面啟動啦】 2021 新春強打,最優惠的價格最札實的品質 裝進口袋的未來財富指南-Pocket Money 強勢來襲 03/04.10.16 前導體驗場Pocket Money 口袋財富課|前導課程 玩出生活的新高度- NICI.tw x MOI 第四季聯名鉅獻 03/06.13 前導體驗場新玩法.新生活|遊戲化玩家思考體驗課 懂一點區塊鏈-你也可以參與的未來新世界 03/08 區塊鏈工程師 Shao 趨勢講座2021 趨勢議題|比特幣、區塊鏈與去中心化金融|不學無術沙龍…
Muyu
2021 年 2 月 23 日
活動速報

八分鐘遊戲化|NICI x MOI 聯名社群Gaminity 第三季

2020 年九月,NICI 與 MOI 第三季遊戲化社群正式展開,不同於以往的單元是課程體驗活動,這一次,我們召集了三季玩家共襄盛舉,為 2021 年設計全新的遊戲化專案:Code / Escape 任務代碼/逃脫。現在,讓我們快速回顧這一季的玩家們,有哪些精采活動吧! 亮點一:三季玩家大集合-啟動 2021 的全新遊戲化作品 2020 年九月,MOI 集結來自三季的玩家團隊,在 2020 疫情衝擊的環境中,齊聚一堂來腦力激盪一個可以帶給這個世界的遊戲化作品。我們借鏡密室逃脫的「逃離感」與生涯發展的「探索觀」,提出一個充滿嘗試與創意的特別企劃。三季玩家橫跨各個領域,包含遊戲化應用、遊戲設計、專案管理、生涯諮詢、桌遊專家、心理諮商、幼兒教育、電子與資訊工程等。透過『跨能致勝』思維,讓這一群玩家共同集結,創造屬於後疫情時代的全新作品! 亮點二:遊戲化新層次-邊玩邊學邊創作的新體驗 第一季遊戲化社群我們以邊學邊玩邊思考為主題,展開精彩的活動;第二季加入在邊玩邊學之後,展開兩回合的創作體驗。在這兩季精彩的活動成果中,第三季正式結合新的三明治設計法則,將創作環節加入既有體驗活動與概念課程,讓三種體驗一次滿足。 亮點三:任務代碼/逃脫-快逃出教條裡的生活吧! 遊戲化社群在第一季由玩家們與 MOI 的教育設計師共同創作了五款風格各異的遊戲設計,包含兩款 NICI…
Muyu
2021 年 1 月 2 日
活動速報

活動速報|關於世界,關於吃,關於旅行

撰文者:Muyu / 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2015 年,在一堂大學文學通識的課程上,我與我的好兄弟正在討論一場前往加拿大的旅行。旁邊的女同學湊到對話裡面說:「你們要出國啊?」兄弟說:「對啊!要去加拿大。」她說:「好好喔!我也好想去喔!」「那就一起去吧!」雖然這一趟旅程最後沒能飛往北美洲,但仍在倫敦、愛丁堡、巴黎、漢堡、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哥特堡、赫爾辛基等十一個城市行走了 55 天。 這位女同學就是 MOI 的珮慈設計師珮慈,因為已經沒有其他的頭銜可以形容珮慈了,所以只好叫做珮慈設計師。而我們成立 MOI 以後,也相信總有一天,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需要被記住的,是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他或她的職銜。雖然她總說是被我抓去參加這場旅行,但明明當時起頭的是她,起鬨的是我的好兄弟,但一起的這趟旅程,充滿了驚喜與樂趣,在倫敦自己料理與兩次引起火災警報,在瑞典大吃特吃台灣移民開的餐廳,在德國車站吃最經典的德國熱狗堡,在火車上偶遇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少年,還有太多的故事存在 9500 張相片與超級龐大的影片紀錄裡,值得我們拿一輩子去品味。 從歐洲回來之後,她果然馬不停蹄地跑去做各式各樣跳脫常人視野的事情。雙主修英語系搞得每天匆匆忙忙、加入了美秀集團當貝斯手、加入特教資優師資生、過著一個學期修 40 幾學分比高中生更豐富的大學四年級,然後把自己搞得每天看起來要死不活的,很辛苦,但這就是她,沒辦法。因為這種想做就去做然後又逼著自己做到好的變態人格,我們才會從大一就開始一邊後悔加入啦啦一邊慶幸透過啦啦認識,然後一路到了歐洲,參加比賽、創立公司、到師大開課、談愛情陰謀論與陽謀論,一直到今天。 現在的她在桃園的國中擔任專職教育家(因為她不喜歡老師這個詞),雖然說是專職,還是持續不斷的在玩音樂、作表演、提倡社會的不同價值、實踐 vegan、寵物溝通等等的我到現在也不是太能理解從何而來的龐大動能所展現出來的各種行動。 今年我開財富規劃的講座時,珮慈說我是那種會後還是會留下來跟大家好好聊聊的人,如果是我說的話,珮慈是那種如果你想要認識她在做的事情,她不僅會留下來,還會加你好友,然後持續與你保持交流的人,這就是她的魅力。這是一場來自世界的旅行紀事,也是異國飲食文化的再現,無論你對吃、對旅行、對文化、對世界有興趣,推薦你。如果你單純想認識這個人類,更推薦。 不學無術沙龍|秋.遠足|年度最終場【異國餐桌的生活滋味-彭珮慈的世界廚房】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56254058149557/
Muyu
2020 年 11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