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十年
落入失速世代的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全世界都在推動教育創新,當芬蘭推動議題式教學與強調平等的教學環境,吸引了全球各地教育人的目光;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與政府組織都在問同樣的兩個問題:未來需要什麼人才?我們如何才能培育這樣的人才?

瑞典教育給出的其中一個可能解答是:創造力。被譽為新創獨角獸工廠的北歐小國瑞典,一直以來都是創新指數名列前茅的領袖國家。透過打造創新系統的方式,結合教育部門自一歲起提供的幼兒園教育體系,從幼兒階段便開始培育具備平等精神與自由創造的「瑞典態度」。英國教育則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菁英與才華。具備悠久歷史的英國教育,不僅具備嚴謹的考試制度,也依照不同的區域、階級、年齡與成績,有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或俗稱貴族學校的公學(Public School)體制。美國教育則是反映了各州自主教育權利的差異而有非常大的落差,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擁有世界頂尖的學術聲望,另一方面聯邦政府並於二十一世紀起開始實施「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NCLB)」,試圖提升美國整體的國民教育基礎水平。

亞洲國家也提出了對上述兩個問題的不同立場。新加坡自2015年在PISA獲得數學、閱讀與科學素養三項世界第一開始,聚集了全世界教育人好奇的目光。2010 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二十一世紀素養架構(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包含五大核心價值(自我覺察、自主管理、社會意識、關係經營、負責決策)、三項技能(公民素養、全球意識與跨文化技能;批判與創新思考;溝通、合作與資訊技能)以及四個對學生的期待(有自信的人、自主學習者、積極貢獻者、關懷的公民)。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二十一世紀素養架構(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在東亞地區,日本政府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的來臨,透過階段式的幼兒教育制度改革與大學學費補助來推動人才布局策略的改善;韓國政府則透過「自由學年制」試圖減輕學術壓力並提升學生自由探索與發展的可能性。東南亞各國更快速地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與課程發展策略,成為在教育表現上急起直追的後起之秀。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環境,全世界都陸續端出了不同的可能解答,那麼,臺灣提出了什麼樣的可能解方呢?

在剛進入二十一世紀時,臺灣教育部快速意識到知識經濟時代可能來臨,一方面回應延長國民教育的呼聲,自 2001 年起委託展開「延伸國民基本受教育年限規劃研究」,一直到 2007 年正式由行政院宣布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然而,因為理念與實務配套上的諸多爭議,以及目前相較歐美國家相對偏低的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投資,教育部於 2010 年以「新世紀、新公民、新承諾」的政策視野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再次聚焦推動十二年國教,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五大理念為核心,於 2014 年全面推動在入學制度、課程教學、適性輔導、法規措施、學費規劃等七大面向之二十九項執行方案。而十二年國教推動後,各學齡段課程綱要也展開整合,並預計於 2019 年 08 月起正式實施以十二年一貫方式規劃的新課綱,強調以終身學習者為核心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九大項目之素養能力。

隨著新課綱的推動與教育變革風潮的影響,教育界也開始展開教學與課程改革,例如目前非常盛行的學思達教學法、MAPS 教學法、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等。從學制層面而言,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推動了多元取向的教育型態,例如以學校型態成立於臺北寶藏巖地區的影視音實驗學校;非學校型態的自學團體等。從教育科技而言,大量普及的網路教育平台或線上課程,試圖共享教育資源,解決教育資源落差與偏鄉問題,例如由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的均一教育平台,便是將國外可汗學院概念實踐於臺灣的最佳案例。

產業界也透過非營利組織或營利企業的模式,各式各樣的教育新創組織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以不同的方式為臺灣教育貢獻一份心力,例如玩轉學校以遊戲啟發考試忽略的關鍵能力、城市浪人將都市當作教室的社會實踐,都是教育新創人所提出的一種可能解方。根據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 2018 年的數據,臺灣的創業精神特性包含強烈的創業企圖心,在產品與服務創新上也有不錯的優勢,然而,在創業的態度與能力,也就是市場競爭力的展現上,臺灣的評分只能勉強算是中段班的表現。這樣的現象被臺灣的創業界歸納出幾個重要的原因,包含法規僵化對創業人與新創公司的諸多限制、新創企業國際視野不足、臺灣社會文化氛圍仍舊趨於保守穩定的企業型態等。

2017 年起,臺灣教育新創組織數量指數性地上升,親子天下雜誌有感於教育新創又是新創領域中尤其保守與僵化的領域,更以教育創新 100 為主題,每年選出約 100 組個人或教育新創團體,來鼓勵與介紹教育新創的實踐與想像。2019 年,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創新教育師資培育中心也首度展開創新教育師資人才培育計畫,邀請對教育有熱忱的人進入創新師培課程,期許能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教育創新人才並回饋於臺灣學校教育環境。

盤整二十一世紀以降的世界教育環境改變與趨勢,可以發現整個世界對教育環境的期待越發龐大,要求教育改革與翻轉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是教育蓬勃發展的高速時代,也很有可能讓教育落入難以跟上的失速世代。2018 年,MOI 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合作,展開「邁向教育 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概念影片製作企畫。同步彙整了研討會參與者論文中對教育 4.0 的觀點與想像,並回顧了本文所述來自世界各地的官方文件與研究資料。經過將近半年的資料蒐集、分析與彙整,我們將教育的角色設定為「在革命性資訊通訊科技影響社會文化與生活下,如何幫助人類演進到下一個時代重要的橋樑」,並將教育 4.0 的願景定位為一套核心價值,並非教學方法也不是施政方針,這套價值源自於我們將教育視為所有學科的最終關懷:萬學之子。

萬學之子
萬學之子

這套價值系統以「永續學習者」為核心概念,將環境永續平衡的概念借用於教育環境中,強調學習與貢獻的平衡,學習者不僅是知識的獲得者,同時也扮演了重要的傳遞與回饋者,這樣知識交流與互動的價值,也是知識經濟時代最核心的人才需求。

這個系統中有三塊推動教育前進最主要的核心力量,不同於以往將教育重點放置於學校教育中,產業與企業組織、學習者與課程自身的重要性都被大幅提升,這樣的轉變源自於資訊通訊技術的發達,打破許多時間與空間的既存條件,慢慢邁向「無時空限制的教育環境」。隨著資訊傳播的樣態與世界全球化的趨勢,學校教育已經不是也無法是承擔教育任務的唯一角色。其中,學習者與課程的重要性在我們發現的價值系統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成分,學習者需要發展出「個人化」的學習歷程,自我覺察、訂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培養自己的學習策略與方法、搜尋個人所需的學習材料,換言之,課程必須從教師的權力交還於「學生所有權」上,讓學生打造自己的個人課程,而在二十一世紀學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資訊素養」,網際網路已經幾乎串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資訊,然而,如何從如同汪洋的資訊環境裡挑選、判斷、接收、運用、參與甚至創作,便是能否妥善參與資訊世代的關鍵能力。

而原本承擔幾乎所有教育任務的學校單位則將慢慢轉型成專業社群,依照不同的領域、主題、科目或議題形成特定的教學群集,這些群集與學生之間將不再是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而是以專業傳承與交流為媒介所建立的「師徒關係」,在師徒關係中,師傅不一定是教師身分,但扮演了徒弟學習歷程中的協助者,而且二者都是建立在針對學習目的發展的動機與目標上,也就是說,不是教學者單方面傳授知識給學習者,而是師徒之間彼此請益與交流以解決共同問題的互動關係。

然而,以專業能力及問題解決為導向的互動關係中,產業與企業組織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十一世紀教育著重具有實用價值、帶的走、能在生活上實際應用、沒有學用落差等功能性議題。而企業環境所能提供的最佳連結,便是建立學習者「生活導向」的產業環境,透過提供「場域經驗」給學習者,不僅能夠減少目前學用落差的重大議題,還能夠更精確地依照產業需求調整學習歷程,這也是為何歐美地區產生越來越多的企業辦校與校辦企業。

整體而言,教育進入了快速變革與翻轉的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地不同領域都在關注著未來需要什麼人才?以及我們如何才能培育這樣的人才?本文介紹了歐洲、美洲與亞洲不同國家與地區提出的觀點與可能解方,並陳述了臺灣自 2000 年以來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教育界的教學與課程變革,以及教育新創組織的誕生與發展。最後,透過彙整國內外論述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以及未來教育趨勢的研究文獻與官方資料,提出以永續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4.0:萬學之子」價值系統,這套系統強調「學習者/課程」、「產業/企業單位」、「教育單位/社群」之間在資訊與通訊技術衝擊全球環境的合作關係以及個別的未來新樣貌。我們樂見教育在這個世紀的重要性與價值被不斷討論與重視,也相信如繁星點點的無數新創組織、既有單位都將為教育貢獻更美好的可能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