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精選好書

斜槓人才的未來思考趨勢|遠流摩書會《全光譜思考力》

主持人/MOI Education 世界樹設計師 陳馬克說書人/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有時候,真理會敗在武斷手中,但當武斷者話講得太滿,終究會造成更大的不確定性。-《全光譜思考力》 隨著後類別時代來臨,我們邁向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所描述的 VUCA 環境,世界變得越來越多變、不確定、複雜、模糊。過去直覺簡單的分類方式與標籤方式將不再適用於多數的人事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無論在橫向與縱向都發展多項專業觸角的 MOI 執行設計長慕羽現身說法,以矽谷未來學院特聘研究員 Bob Johansen 的專題著作《全光譜思考力》為基礎,提出斜槓人才的未來思考趨勢。 當我們馬不停蹄地追求斜槓,真的知道斜槓是什麼嗎? 2017 年,專欄作家 Susan Kuang 將『斜槓青年』一詞引入華文世界引起轟動,引發青年族群開始追逐「斜槓」的人生,在斜槓青年一書中,有一段話與全光譜思考力所倡導的價值相仿: 『如果相信人有多重潛能,人生也可以有其他可能,那麼他就會選擇體驗與嘗試不同的事,讓自己成為更多面向的人。』-《斜槓青年》 然而,隨著斜槓一詞爆炸式的進入青年世代,人們對斜槓的本質似乎失去了焦點,我們將斜槓視作多種頭銜的加乘,似乎認為只要我是一個斜槓者,就不需要在單一領域成為一個專業的工作者。2017…
Muyu
2021 年 3 月 22 日
教育專欄職場直說

職場直說#4-專業人士不應對同溫層現象默不作聲

/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Muyu 『當我們對重要的事選擇沉默時,就是人生終結的開始』-馬丁路德金恩。 行行出狀元,現在我們又再度從專才取向走往博雅通識。簡單而言,人們希望你走出專業的框框,去了解一些世界其他領域的事情,或許會更有幫助。 然而,那並不代表我們失去專業或是個別領域的深度因此不重要了,「斜槓」一詞被過度擴張,卻鮮少有人能理解這個詞彙的初衷與內涵。有些時候,我們甚至把斜槓當作對單一領域不專精的理由或藉口,這類的歸因策略,不僅促使專業性降低,其實也無助於斜槓的發展,這部分之後再另外寫一篇文章。 今天的世界有一半都已經被數位科技滲入,幾乎每個人都有虛擬與現實的雙重身分。面對不同議題,人們越來越積極發聲,越來越認真的檢視公眾人物,同時,也形成一個個越來越厚的同溫層,以自有邏輯自我運作著。 然而,各個同溫層之間的失衡才是造成問題的因素,我們失去了自由交流的空間,社群媒體成為了資訊分享與意識形態壁壘的舞台。大學開始以服務消費者為取向改變自己的立場,我們不是幫助一個學生變成獨立批判思考的自由個體,而是幫助他鞏固既有的意識形態,並且為他或她阻擋一切威脅到那自認崇高的意識型態的外部世界。 專業的沉默促成合理性與正當性 事實上大多數的業主都會認同現在的教育不太能夠讓學生具備成為一個優秀工作者的先備條件,甚至各領域的專業教授與教師也知道這件事,他們甚至會在聚餐的時候提到現在的教育制度根本無法提升學生的涵養與專業化,但在課堂給分的時候,還是給全班平均A或A+這樣矛盾的分數,因為平均低於A-會被同學投訴負評,有時候學校還會要求寫報告。 社群媒體上更不乏各個專業人士自動被歸類到一個同溫層,例如多元性別議題的同溫層,會自己把專業人士的言行舉止與說法拿來為自己背書,大部分的人也不管該權威的原意與自主意見。但是,專業人士即使並沒有支持該同溫層所呼籲的議題,他們可能也不會提出想法。那可能代表一種意見自由,卻也可能是默許了一群人對一個論點或權威意見的誤用。 許多醫療資訊與偏方,醫學專業的人並不會出面更正;許多政治議題與論點,政治專業領域的人士還會站立場多打一耙;許多意見領袖與社群網紅,常常是將風向帶往同溫層,而不是讓同溫層有更多跨越與交流的人,當然,我們目前其實沒有對意見領袖與網紅有所謂『專業』的要求,現階段專業只能靠自己的獨立判斷,對於他們而言也是一件困難的挑戰。 言論的自由是消極民主,積極的民主是交流的自由 我們保障人民基本的自由是人人都有發表個人意見與立場的權利,這是消極民主,但是人們很積極地拿這個消極權利自我辯護,人們說出一番話,接著開始不聽其他人的立場,一旦無法溝通,就說那是他自己的言論自由。 這種消極民主的言論自由,形成了一種新的安全需求,這是社運人 Van Jones 所說的情緒安全: 我需要意識形態安全。我需要情緒安全。我需要隨時感覺良好。如果有人講了我不愛聽的話,那一定是別人有問題,包括校方在內。 緊接著,Jones 提出另一種觀點,是我們認同教育人應該具備的專業觀點,這也是我後來給予 MOI 在大學領域學生與參與者的最真誠的建議: 我不希望你們在意識形態上保持安全,我也不希望你們在情緒上保持安全。我希望你們變強。這不一樣。我不會在叢林給你們指路。我要你們披荊斬棘,學會面對逆境。…
Muyu
2021 年 1 月 25 日
教育專欄精選好書

遠流摩書會|《危機時代》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與理財

/說書人: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超越雷曼的危機正在路上!COVID-19 只是末日的開端!』曾經預言 2008 雷曼兄弟經濟垮台的傳奇投資人 Jim Rogers 這麼預警。2020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 -4.4%,各國股市卻普遍創歷史新高,Rogers 指出,我們需要懷疑一切人們認為皆然的常識。 1970 年,年僅 28 歲的 Jim Rogers 與後來被稱為金融巨鱷的索羅斯合作創立量子基金,其後十年道瓊工業指數成長 20%,量子基金則成長 3,365%。1980 年代Rogers 宣布退休,成為個人投資者,不僅精準判斷…
Muyu
2021 年 1 月 19 日
教育專欄

設計師專欄:教育的應然與實然

撰文者:王慕羽/執行設計長 什麼是應然與實然? 18 世紀哲學家大衛休姆(David Hume)在其著名哲學著作《人性論》裡指出:我突然驚訝發現,將命題常用之繫詞:『是』與『不是』取代,我遇到無一命題非由一個『應該』或者一個『不應該』所連結。 他的意思是,很多事實上的樣貌,並不存在邏輯關係去推論其應該的樣貌。例如,即使我們發現加班成為常態,所有人都加班,但那也無法推論現代社會到底應該或不應該存在加班制度,換言之,應然與實然面之間,存在可以獨立討論的邏輯範圍。 在進到教育領域之前,我們可以再針對應然跟實然舉個例子,我個人很喜歡以美國獨立宣言當作很好的例子。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通過大陸會議正式宣布,雖然其顯著的具體影響是美國自此脫離大英帝國的掌握(實然的改變),宣示擁有其獨立地位,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前言提到的是這一群宣示獨立的宣言者們之所以宣示獨立,是因為他們相信某一些真理是必須要被實現而阻擋的(應然),這些真理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成為美國後續兩百多年的核心願景持續努力著,因為我們對應然有一個理解與想像,所以我們才會改變現實的狀態。如果1776年獨立宣言說的是「我們忍受不了英國的殖民,我們想要有自己的政府」,那在1776年之後美國就不需要再追求新的方向,因為獨立宣言裡的目標已然達成。可是正因為有了開國者們提出美國所應該追求的人人平等這個真理,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出任廢奴主義協會會長,1861年林肯擔任總統後全面支持以「國」之立場廢除奴隸制,雖然經歷了長達四年的南北戰爭,1865年美國憲法第13修正案正式廢除奴隸制度。 同樣的概念,也促成了後來女性參政、族裔平等法案、多元性別權益的推動,因為對於「美國應該實現人人平等的真理(應然)」有所追求,所以兩百年來美國不斷的改變現狀,讓不符合應然的狀態持續修正成應有的追求。美國的例子告訴我們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如果沒有對應然的思考,現狀(實然)就沒有改變的必要。第二,我們無法從現實狀態(實然)來推論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什麼是教育的應然與實然? 教育是什麼?我們可以花三百頁篇幅針對這個主題進行討論,但我們可以暫時把它定位為學校在做的事。假設如此,學校教育的應然與實然是什麼?實然很好理解,是學生按照課時坐在教室展開學習、考試、評量、補習、作業、升學、更多的重複再重複。那應然呢?是十二年國教的終身學習者?什麼是終身學習呢?活到老學到老嗎?什麼又是活到老學到老?於是我們發現,我們對教育的應然充滿了困惑與問號。 這個困惑與問號使我們展開對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尋找,MOI 成立之前,設計師造訪英國蘇格蘭教師總會與國際長交流、到瑞典創新系統署與教育長交流,走過歐美亞洲去尋找可能的答案。2018 年成立時,我們對應然有了一個想像,這個想像與今天的教育環境存在巨大的距離,也就是『永續學習者圖像』。 但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並非 MOI 的應然是什麼(關於MOI的應然是什麼,請參考這裡),而是臺灣的應然是什麼?根據我們的理解與觀察,似乎是沒有什麼。嚴格意義上而言,我們並沒有對教育有一個具方向性的應然立論,所以每次變革的過程方向之間似乎總在互相拉扯,不是個個拉扯力量的關係,而是我們沒有一個總體方向,很多時候,不同的利益團體之間在談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情。 然而,應然與實然之間的衝突,時常是應然獲得了精神勝利,而實然繼續存在且強壯的運行著。例如股市存在與經濟發展及公司營運之間的關係,促使領導者在乎每股盈餘優先於員工成長與消費者體驗,促使資本投機者透過操作金融符號的獲益比實際投入社會貢獻或改善世界環境的高出許多,最終,我們會累積無數的小泡泡直到全體人類都無法承擔的那一刻。 不過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隨著實然運作的強度,人們開始摒棄對應然的追求,指稱那些應然的追求是「不切實際的」、「沒有獲益的」、「遙不可及的」、「不值一提的」。而那不是我認為人類之所以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想法,正如同蘋果無視華爾街的反應取消在財報中公布iPhone銷量,更多投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正如同日本蔦屋書店上市後,在 2011 年由創辦人增田宗昭買下所有股份,讓股票下市,脫離股市制度裡只想賺錢的股東。 我們不是來賺一批快錢,最終讓世界變得更糟的。我們是為了讓世界再變得更好一些,而少賺甚至不賺的人。
Muyu
2021 年 1 月 18 日
教育專欄

設計師專欄|創業家四項高 CP 值卻常被忽略的自我管理技能

成為創業團隊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捨棄了傳統平日與假日的分界方式,也模糊了上班與下班之間的界線。 我們試圖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一種新的融合,而不單單是平衡。這幾年與不同的新創團隊交流,總在尋找哪些軟技能能夠真實幫助到創業家們過得更好,畢竟沒有一個創業項目應該以犧牲健康為前提。幸好,這幾年的探詢,確實讓我們找到一些方向: 1. 專業的睡眠規劃哈佛研究團隊指出,如果可以改掉五個關於睡眠的壞習慣,將能夠降低接近一半「心衰竭」的風險(如果你不知道心衰竭是什麼,就是類似心肌梗塞等突然讓心臟快速失去功能的方式,其中,藝人黃鴻升今年便是因為心衰竭而猝死)。其中,白天不嗜睡將能夠大量降低約 1/3 心衰竭的風險,因此,振作起來,讓自己一整天的精神維繫好,不要每到中午就開始打盹,午睡也不要超過 30 分鐘。 2. 學習一項新的語言有趣的事情是,雖然創業已經讓你忙個不停,但是抽出時間去學一門新的語言,根據研究指出,可以增強學習者的思考能力與文化理解,並且能夠對學習者的大腦帶來精神活動的正向刺激。這些正向刺激包含心理學上的『心智彈性(能乘載更多元的觀點)』,也包含生理上的老化延緩功能。 3. 正向積極的自我對話創業家很常需要與團隊溝通,也非常需要與外部投資人或客戶進行表達,因此不少創業家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溝通與表現力,但是許多創業人常常一年之內不曾有過幾次與自己獨處並且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對話的時間。根據認知神經科學指出,自我對話運用得宜的人,可以獲得更高的能動性與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有意識的鍛鍊自己自我對話能力的人,也能夠具有較高的人格一致性(也就是說,不會因為外部的壓力或環境因素而迅速轉變情緒或立場)。 4. 進步主義的誠實成為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時常意味的人們需要懂得說謊,或是至少有技巧的表達中性的陳述。然而,當創業家無法誠實表述自己的觀點與立場時,不僅會對創造力造成壓力,也會對溝通中的互動關係形成影響,如果知道誠實才是最佳的策略但卻為了人際或其他考量而沒有坦誠的表達,將會種下嚴重且長期的後遺症。 Kim Scott 甚至提出「透徹坦白 HHIPP」觀點,指出一個有意義的徹底坦白應該具備 謙遜(Humble)、有益(Helpful)、即時(Immediate)、當面(in Person)、非個人化(not Personalize)。 (關於這類的誠實理論,我們另外再開闢文章來談) 總而言之,雖然一次執行四個好像有點困難,但不妨透過其中一種策略嘗試看看,如何可以建立更有效而健康的創業者生活!
Muyu
2021 年 1 月 1 日
教育專欄

設計師專欄|家庭教育裡四種對子女有害的行為與應對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基本上 MOI 的設計團隊走到有家長的場合,都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不久之前,一位偏鄉母親詢問:「我一直在想要不要把小孩送到城市裡去上學跟補習。」聽到這個想法,我們特別多跟這位母親聊了幾個小時,了解孩子學習的狀況與家長的想法,也試圖說明現在學校體制的怪異評量與惡性補習狀況,多數時候對孩子是沒有幫助的。 「那麼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媽媽這樣問。 事實上,家庭不僅可以為孩子做到很多事情,也是這個世界上能為孩子做最多事情的。隨著文化變遷,我們已經知道很多事情對孩子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常態的體罰、虐待、忽視、營養不良等等。然而,許多家庭還沒有意識到一些微小但也可能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同樣的,也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小事情其實也可以是支持孩子健康、安全、快樂並培養一個健全人格至關重要的支持性資源,這些,多數是學校與補習班無法企及的重要力量。 1. 過度保護的脆弱-可承擔的冒險 現代的父母時常過度保護孩子,不可以接觸這個那個,不可以嘗試這個那個,根據《為什麼我們造出玻璃心世代》、《反脆弱》等作者都以研究為基礎指出,日常生活缺乏風險,人們將失去面對變化的能力,而面對變化正好是 1995 年以後的 i 世代最關鍵的能力之一。我們並不是說要放手一搏,而是在可承擔的範圍內,讓孩子去嘗試冒險與挫折,建立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應變的經驗。 2. 只稱讚學術成就的脆弱-成功與失敗同等重要的肯定 尤其對華人父母而言,稱讚子女最主要的途徑似乎就是考試成績與升學認證與競賽之類的項目,彷彿對子女的愛會濃縮在那個數字上,是用考試考出來的一樣。其實,對孩子真正顯著的支持,是父母無論成功與失敗,對子女的愛與肯定性的支持,陪伴子女共同分享喜悅,支持子女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這些是能有效預測學生學習成長與自我效能的關鍵因素。 3. 恐嚇式認同-審議式認同 孩子的心智成長必然相較於已經社會化的成人而言是相對簡單且缺乏理性自制力的,因此時常會出現情緒失控或無法溝通的情況。然而,許多時候家庭成員會試圖透過恐嚇式認同的方式來處理孩子面對的心智難題,例如「你不吃飯就餓死你」、「你再哭警察就要來抓你了」之類的說詞。這樣的方式就是武志紅《巨嬰國》所說的巨嬰式家庭心理,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形塑他們心中以後需要別人遵照自己的意願行動時,就採取這種恐嚇式的說詞,例如「你要跟我分手,我就死給你看」或「你們不賠償我,我就告死你們」之類的情緒勒索。真正重要的認同發展,仍然需要建立在如何協助孩子在穩定情緒(例如給予穩定情緒的小鼓勵而非威脅)之餘發展他們的心智地圖,讓孩子能以正確的方式理解此刻為什麼需要吃飯、為什麼不應該吵鬧的理由。 4. 間接陪伴的空缺-直接陪伴的存在 新世代家庭型態時常導致父母無法長期陪伴子女,每天甚至因為工作與孩子補習的時間差,能見面的時間寥寥無幾。許多家長因為無法直接陪伴孩子,所以常常採取送禮物之類的替代式陪伴。然而,根據研究指出,替代式陪伴的效果有的時候不僅比直接陪伴而言差多了,甚至會在特定的狀況下造成父母與子女更加疏離。事實上,雖然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可能比較缺乏,但在每天或每週能見面的時間內,是否有正向積極的互動,能夠非常有效的形塑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連結。所謂正向積極的互動,並不是關注「你今天過的怎麼樣」或「考試成績如何」,而是與子女分享生活,建立共同的話題與體驗,有的時候是聊聊他們的人生,有的時候是分享一部電影,事實證明,相處時間短暫但積極正向的互動,相比有大量時間卻幾乎沒有互動的家庭成員,具有較正面整全的人格發展,也會有較佳的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 家庭是人類出生以來的第一個社群,也是人類成長與社會化過程最關鍵的社群之一,如果家庭成員成為一個支持的導師與夥伴,將能幫助子女具有更積極正向的學習動機與人際互動基礎,也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習者的好奇心、動機、自我效能與成就等各個面向。
Muyu
2021 年 1 月 1 日
教育專欄職場直說

職場直說#3-別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我一直覺得生活與工作的平衡(Work Life Balance)是個人生的大謊言。』 職涯理論上時常有這麼一種說法,你需要好好的規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否則你就很有可能被吞噬掉,這邊所說的吞噬,通常說的是工作吞噬掉你的生活。如果你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或許你並沒有真的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裡找到熱忱。 人一生平均花費 70000 小時工作 根據統計指出,如果你從 20 出頭獲得第一份全職工作,一路打拼到目前的退休年齡 65 歲,在退休的那一天,你將從你所在的辦公室座位上離開,回過頭去看,有將近 70000 個小時都坐在那張椅子上,如果你從事的是一份讓你沒有熱忱只是為了賺點錢度日的工作,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許會很重要,因為你根本不熱愛工作,所以窮盡一切把工作鎖在辦公室裡,最好離開辦公室後就像不愉快的前任一樣再也不見。但無論你在那四十年間如何逃避你那不熱愛的工作,退休那天回首,人生的三分之一都在那個工作中消逝了,那無論如何平衡,似乎失去的都比得到的多的更多。 另一種提倡生活工作平衡的人,或許截然相反,他們厭倦生活,或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裡是個孤獨而沒有連結的人、或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獲得不了自己的成就感,所以他們瘋狂投入工作,在工作中展現自己的超人表現,讓工作舞台上多數人可以看見他們的光芒。這一類的人很有可能 24 小時手機都開著,只要一有工作的電話就火力全開,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有沒有新的電子郵件與工作事項更新,當你問他:「多久沒有好好休假了?」他或許還會得意地回答你:「工作就是我最好的休假了。」他說的是實話,因為生活對他而言,比起工作要疲累的多。 如果不是追求平衡,那是什麼? 假如你很喜歡在戶外球場打籃球,享受揮灑汗水的感覺;又很喜歡在安靜的室內讀書,與自己展開內在對話。那當天氣晴朗的時候你可能會找三五個朋友一起出去單挑一場,下大雨的時候你可能會挑一本小說或讀物,坐在客廳沙發或書房,花一下午的時間咀嚼文字。 這是我給生活與工作的想像,無論晴雨,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你無須喜歡晴天或雨天,但你可以在晴天或雨天找到你樂意從事的事情,甚至無論晴雨都可以的樂趣。 生活與工作應該像是拿鐵(如果你喜歡喝拿鐵的話,否則請自己找個有趣的想像),咖啡與牛奶最終會混和在一起,但比起單獨任一而言增添了獨一無二的風味。如果你在工作中找到有熱忱的事物、又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對你而言應該會將生活與工作巧妙的混為一談,正向的那種。例如我很喜歡跟家人朋友分享我去教書或談生意又認識了何其優秀與有趣的學生跟朋友;也時常拿生活中吸引我的書籍、文章來分享給工作上的夥伴。相較於工作與生活的差異,我更想強調的是兩者共同的一個正向價值,那就是人生的熱忱。熱忱所至,生活就充滿了趣味。
Muyu
2020 年 12 月 14 日
教育專欄

設計師專欄|MOI 的 FROPE SCOPE 定向探索學習範疇指標

撰文/MOI Education 執行設計長 王慕羽 在上一次談過什麼是「投注於成功的失敗」之後(https://moiedu.com/designer-talk-01/),MOI 2018 年設計的奇形課程,雖然在測試過程中收到高度評價與回饋,但礙於學校經費與行政規範的限制,遲遲未能展開有效率與策略的合作。直到 2019 年 MOI 應邀參加 hundrED 芬蘭教育創新大賞後,將奇形課程的概念與學習歷程進行橫向盤整,受到世界的關注,回到台灣之後,透過 MOI 獨家的教育設計方法論,設計出接軌世界指標與台灣本土脈絡的 FROPE SCOPE (定向探索學習範疇),將學習概念拓展為具有時間向度、人際向度、生活向度層次的彈性框架。 2020 年,MOI 三度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展開大學入門通識課程的合作,推出專門為大一新鮮人設計的定向探索組合課程,結合大學生活最常遇到的關鍵議題,從財富、愛情、職涯三種取向切入,建立學生由內而外的覺察與探索行動,並且在課程中建立正向的連結與豐富的動能。 2020/10/28 大學入門課程最終堂 除了大學方面的發展,MOI 在過去一年以來展開了與桃園建國國中、新北海山高中、高雄新莊高中等校的交流與合作。2020…
Muyu
2020 年 11 月 30 日
教育專欄精選好書

精選好書回顧|巨嬰國

『你不跟我玩,我就哭喔!』 神隱少女裡穿著紅色肚兜的坊寶寶這麼說。 這一句話,象徵著所有巨嬰的心態, 不只是中國,或許也已經深入台灣。 中國心理學家伍志紅長期關注中國民族心理學發展,歷時對中國民族心理21年的長期觀察與5年的寫作歷程,甫一出版的集大成之作《巨嬰國》,旋即被中國政府強制下架收回。他說,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六個月,心理特徵包含:病態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2020年COVID-19 席捲全球,意外展示台灣巨嬰化? 2020年歷史性大事件 COVID-19 席捲全球,對全球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產生相當的衝擊,在疫情擴散的期間,台灣超前布署的反應享譽全球,也成為政府進行疫情外交的最大籌碼。然而,台灣社會的巨嬰現象卻逐漸明顯,例如政治圈裡「我說話就是這樣,你不喜歡可以不要聽」的自戀排擠、學術圈充斥許多「來同學幫我開一下投影機」拒絕學習科技的學究、社群媒體所營造的「你反對我我就肉搜你」後事實霸凌。究竟什麼是巨嬰?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在巨嬰文化裡自我毀滅?來自 MOI Education 的導讀CEO 王慕羽,以橫跨17國32個城市的國際經驗與對台灣的在地觀察,提出他的巨嬰指南。 所謂的巨嬰,就是指身體發展到達成人,心理發展卻仍然是嬰兒,根據伍志紅指出,中國人整體的心理發展水平,是未滿六個月的口腔期嬰兒。這樣的嬰兒以「滿足口慾」為行為訴求的特徵,這點可以從中華「吃」文化完全體現出來,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比中華民族整體還要更講究與享受吃食。除此之外,巨嬰的心理發展也會由三種主要的要素所主導,分別是無法切割界線的「病態共生」、對自己有盲目崇拜的「全能自戀」,以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執分裂」。因為有群體性的巨嬰心理,中國人形塑了一套獨特的表現形式,包含中國式家庭由巨嬰父母複製巨嬰子女;中國式好人都好的沒朋友好的難成功;中國式孝順讓人性被反覆的壓抑與逆轉。最終,整個民族都陷入一種自我封閉的孤獨迴圈。 巨嬰國的關鍵概念 👉巨嬰三要素:病態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共生心理:中國文化的本質都在找母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全能自戀: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會暴怒,否則無助,最後妄想。 👉偏執分裂:不屬於我的不能與我共存,這世界只能以我的標準截然二分。 👉中國式好人的共同特徵:付出、給予、封閉、麻木、缺乏力量、沒有欲求,扮演沉默的大多數。 👉孝就是順:孝道本來不是孝順,但是在中國文化的詮釋中,孝道成為了巨嬰的枷鎖、人性的逆轉。 CEO創讀會精選 10大金句 中國式巨嬰特權的一體兩面,就是一個哆啦A夢跟一個大雄媽媽。…
Muyu
2020 年 11 月 20 日
教育專欄精選好書

精選好書回顧|下流世代

你是千禧世代(出生於1980-2000年)的一份子嗎? 如果是,那麼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成為人生的翻轉者,那意味著此刻起你將比大部分的人需要更多努力與付出,或也可以什麼都不做,直到接下來四十年後退休,你會詢問自己:你的人生花了75,000個小時在辦公室裡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那還包含了你生命裡最精華的二十年,你最終換得了什麼? 無論你怎麼選擇,2020年,各位將見證千禧世代向下流動的開始。 我們正活在焦慮年代,並且加速的向下流動 經濟分析不等於經濟預測,我們幾乎無法做到經濟預測。至少,我們可以根據現在的經濟政策帶我們走向何方?以目前世界最大強國美國為例,經濟政策的優先要務是防範社會底層有太多人落到低於貧窮線太多的地方,接著是保障較富裕階層的收入持續成長,尤其是最富裕的 1 %,最後,才是顧及到中等階層的收入。 依照這個政策模型發展,2050年的美國,將有半數人口陷入貧窮或近貧窮狀態,中產階級將完全消失,這半數人口的家庭(三至四人)要靠相當於現在的2.7萬美元度過一年,同時,全世界前1% 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將從160萬美元成長到500萬。 然而,那五百萬不比現在的160萬元多多少,但是相較於其他人造成的痛苦卻會龐大數倍。未來所謂五百萬的家庭年收入實際上能買的奢侈品可能。作者指出,所幸,還沒有跡象顯示這種未來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程度。為了尋求另一條路徑,作者依照「世界總體經濟會成長嗎-所得分配會平均嗎-社會變遷是和平的嗎」為矩陣,提出八種可能的趨勢,其中,如果可以實現「總體成長-分配積極平均-和平改變」,那我們將迎來一個豐足團結的社會。 下流世代的關鍵概念-後事實時代的大染缸 二十一世紀的社群媒體發展帶領我們進入後事實時代,客觀的事實不再比主觀事實重要,不僅限於低教育階層,連專家與菁英都加入了這個後事實遊戲。這導致了社會氛圍兩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理性政治也因此難以運作,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演算法,甚至加劇了許多大型的族群,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說:如果我們不嚴肅看待事實並分辨真假,不能夠區分政治宣傳和嚴肅的主張,我們就會惹上麻煩。 後事實的影響逐漸引起眾人的關注,學術圈、政治人物,甚至社群媒體自身都開始展開行動,但仍然阻止不了我們將迷思當作現實。常見的紅鯡魚策略,就是指人們透過與議題缺乏直接關係的事實誤導討論方向,導致我們認為許多的行動會成為負擔不起的後果而自我實現這樣的敘事關係。 因此,作者認為現在的經濟體制需要實現一場沒有人流血的革命,揚棄負擔不起的敘事、實施團結豐足的革命、改變反事實的思維、生產充足並積極公平分配,作者最終以豐足宣言來闡述這樣的革命: 我們為什麼無法抵擋這股潮流? 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在抵擋。 長久以來,由政府來解決問題似乎是我們負擔不起的選項。 但事實上我們確實有很多選擇,而且有很多事實在支撐我們的選擇。 CEO創讀會精選 10大金句 我們正在不斷的目標侵蝕自己,從夢想、願景、甚至生活,所以需要改變。 Paul Singer「查查倫敦、曼哈頓高級藝術品的價錢,你就知道全球最極致的惡性通膨是什麼樣子。」 工業革命造成了無數人失業的過渡期,你認為下一個工業革命會比較好嗎?…
Muyu
2020 年 11 月 20 日